在流量主导的当下,文旅项目的走红早已不再是随机的偶然,而是文化底蕴、技术加持与受众心理深度交融的必然。当 Z 世代以 “打卡” 赋予旅行全新内涵,当短视频让小众景点跃升为热门地标,中国文旅行业正悄然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短短数月间,一批打破常规的文旅项目异军突起,以现象级热度重构“网红”定义——它们摒弃浮华滤镜、拒绝同质化复制,用真实感、沉浸感和情感链接唤醒用户参与,在流量狂欢中沉淀下可持续的“留量”价值。
本文聚焦八大现象级案例,解码这些项目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现代产品。它们不再满足于做"景点",而是构建文化体验的"超级场景";不再单纯追求客流量,而是创造具有传播力的"社交货币"。
01
苏超
草根赛事的“破圈密码”
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吸引了无数球迷和网友的关注,成为现象级IP。作为非职业足球联赛中的现象级案例,苏超凭借“群众性+地域性”的双轮驱动迅速破圈,其创新模式为草根赛事的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全民参与的“足球嘉年华”构成苏超最鲜明的底色。从南京奥体中心到徐州体育场,每个赛场都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球员阵容更是充满烟火气,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组成的队伍,让赛事跳出“专业竞技”的框架,成为全民共享的体育盛宴。赛场周边的小吃摊、文创店常常排起长队,形成“赛场内欢呼沸腾,赛场外消费火热”的联动景象。
(图源:江苏文旅)
社交裂变传播让苏超从体育赛事升级为社交符号。网友围绕赛事创造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常州变吊州”等话题,凭借接地气的幽默迅速破圈,全网播放量突破亿次。这种传播并非停留在线上,昆山大屏向太湖球队喊话“来战”、南通狼山LED屏展示球迷创意标语等城市地标互动,将线上玩梗转化为线下打卡热潮,形成“观赛—造梗—传播—再参与”的闭环,让赛事话题持续占据社交平台热搜。
文旅体融合的深度探索,则让苏超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范畴。盐城将湿地观鸟胜地与赛事绑定,推出“上午观丹顶鹤群舞,下午看赛场拼杀”的特色套餐,实现生态观光与体育消费的无缝衔接;扬州队在中场休息时展示的非遗木偶戏、漆画技艺,让赛场变成传统文化的展演舞台。这种“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不仅丰富了赛事内容,更让每个城市的独特印记通过足球赛场传递出去,实现了竞技价值与城市品牌的双重增值。
(图源:江苏文旅)
苏超的实践揭示出草根赛事的破圈密码:唯有深度绑定城市文化符号,才能让赛事扎根地域土壤;通过低门槛参与消除距离感,才能激发全民热情;借助社交传播放大话题效应,才能让影响力突破圈层。这种“接地气又有烟火气”的模式,为非职业赛事如何平衡娱乐性与社会价值提供了宝贵启示。
02
日照刘家湾赶海园
从传统赶海到“情绪经济”的破局
这个“五一”假期,山东日照的刘家湾赶海园凭借一场别开生面的“龙王献宝”蛤蜊大狂欢,在文旅市场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以实力宠粉的姿态,为日照文旅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赶海,本就是日照极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感受那份在滩涂上寻觅宝藏的乐趣。然而,不少游客心中也藏着担忧:要是辛辛苦苦赶海却一无所获,岂不扫兴?刘家湾赶海园敏锐捕捉到游客的这一顾虑,果断推出“龙王献宝”蛤蜊大狂欢活动,每天将3000斤蛤蜊洒落滩涂。
图源:大众网日照
这一举措,不仅为游客的赶海之旅增添了无限惊喜,更彰显了景区对游客体验的极致重视,真正做到了“不允许游客挖不到蛤蜊”。
如此贴心又豪气的承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反响。“不允许游客挖不到蛤蜊”的话题一路高歌猛进,登上全国热搜第四,抖音热搜日照本地第一。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60余家主流媒体纷纷点赞报道,全网热度破亿。这一连串耀眼的数据背后,是日照文旅“实力宠粉”收获的满满认可与赞誉。
图源:日照市旅游联合会
日照的这一系列“宠粉”操作,为文旅发展提供了绝佳范例。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中,唯有真正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心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赢得游客的口碑和忠诚度。日照通过这场蛤蜊大狂欢和贴心的服务,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好客,更提升了日照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03
唐山宴|河头老街
工业城市的“文旅蝶变”
唐山宴与河头老街作为唐山文旅融合的标杆项目,以在地文化为基因,通过差异化定位、沉浸式场景打造和持续创新,构建起"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新型文旅生态,实现了从“地方景区”到“全国网红”的跃升,为三四线城市文旅融合提供了创新范本。
河头老街以“盛唐文化”重构城市新名片,结合唐山“唐王东征”传说,打造“水上大唐不夜城”,通过唐风建筑、铁花剧场重现盛唐气象。整合开埠文化、商贾文化、庙会文化,形成“一街一景”的文化叙事。利用灯光秀、全息投影技术,将运河两岸的唐风灯笼与水上集市结合,营造“一船载入梦,一河越千年”的沉浸式场景。以“凤凰飞天”水上实景演出、非遗打铁花为核心,打造“夜宴、夜游、夜购”全时段消费场景。
(图源:唐山宴)
作为唐山文旅的初代标杆,唐山宴以唐山方言(“呔味儿”)为核心,通过方言文化墙、老物件展区(如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还原老唐山生活场景,打造“活态饮食博物馆”。引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等“冀东文艺三枝花”,设立非遗美食工坊(如棋子烧饼、饹馇制作),让游客参与传统技艺体验。
业态升级方面,唐山宴以“餐饮为入口,文化为内核,零售为延伸”构建复合生态系统。1.0版本的大饭店模式聚焦本地餐饮需求,2.0版本引入文化主题包间,3.0版本增设非遗体验区,最终4.0版本完成向“超级文旅综合体”的蜕变。
(图源:唐山宴)
唐山宴与河头老街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的本质是文化价值的现代转译与创新表达。通过构建"文化为魂、场景为王、数字为翼"的发展范式,传统资源能够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这一模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深耕本土文化,创新体验形式,才能打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旅IP。
04
荣昌卤鹅
非遗美食的“流量裂变”
近日,重庆荣昌卤鹅以黑马之姿强势出圈,不仅在美食界掀起了一阵热潮,更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成功撬动了当地的文旅经济,让荣昌这座城市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荣昌卤鹅的爆火,缘起于重庆荣昌汉子林江对国际网红“甲亢哥”持续数天、跨越五城“笨拙投喂”。这场被网友戏称为“最笨拙的全球美食对话”,不仅让荣昌卤鹅的百度搜索量10天内暴涨870%,电商平台预售订单突破30万单,更让这座渝西小城跻身五一假期热门旅游目的地。
图源:荣昌微发布
重庆荣昌,这座曾经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城市,因为一只卤鹅成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五一假期,游客们纷纷慕名而来,想要亲自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品尝地道的荣昌卤鹅。漫步在荣昌的街头巷尾,空气中弥漫着卤鹅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穿梭于各个卤鹅店之间,品尝着不同口味的卤鹅,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美食文化。
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荣昌没有停留在“网红打卡”的浅层狂欢。它深知,唯有深挖内涵、提升品质、创新发展,才能在文旅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荣昌将每年6月18日所在周定为“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推出“卤鹅非遗美食消费季”,将卤鹅嵌入马拉松、龙舟赛等200余场活动。游客可边啃卤鹅边看龙舟竞渡,或在安陶小镇捏制卤鹅陶盘、定制卤鹅纹夏布书签,形成“尝美食、玩非遗、品文化”的立体体验。
图源:荣昌文旅
一只卤鹅,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美食、文化和旅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座曾以农业为主的县城,正以“卤鹅经济”重塑城市IP,成为“网红经济反哺实体经济”的典范。
05
琅琊古城
三线城市文旅突围“标杆样本”
作为三线城市文旅突围的标杆项目,琅琊古城,重新定义了“景区赋能城市”的无限可能。它打破传统古城“仿古建筑+小吃街”的同质化困局,通过沉浸式剧场、非遗工坊等构建起“白天看文化、夜晚品烟火”的立体体验。
琅琊古城的底层逻辑,是对临沂“琅琊故国”文化身份的深度解码。这里曾是秦汉琅琊郡治所、魏晋王氏家族发源地,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皆根植于此。基于这份厚重,琅琊古城以“七梦七寻”为核心,将临沂三千年的历史文化融入七大主题街区,如琅琊秘境区、琅琊盛世区等,让游客通过场景还原、场馆营造和演艺植入,实现“入画、入戏、入梦”的沉浸式体验。
(图源:琅琊古城)
琅琊古城以“文化体验+艺术熏陶”为核心,将历史碎片重构为博物馆式深度游,避免同质化竞争。核心演艺项目《国秀·琅琊》通过六感体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和科技手段,将历史故事转化为互动式演出,打破传统舞台剧的界限,使游客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开启全园沉浸式剧场模式,将静态古建筑群转化为动态剧场,游客通过“行进式观演”与“古人”对话,参与剧情任务、NPC互动及夜间光影秀,形成“演艺+游娱+消费”的闭环体验。
打造多元化演艺矩阵,除《国秀·琅琊》外,还推出《只此琅琊》《水秀》《火秀》等上百场国风演艺,覆盖全天候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全天。
(图源:琅琊古城)
琅琊古城的爆火本质是“文化价值-科技体验-商业变现”的成功闭环,其核心在于以在地文化为根基,通过沉浸式创新重构游客体验,并借助数字化营销实现流量裂变。对于其他文旅项目而言,需在文化深度、技术应用、业态融合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同时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平衡,方能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跨越。
06
重庆洪崖洞夜景
赛博朋克美学的“视觉霸权”
作为重庆夜经济地标,洪崖洞11层立体建筑群依山傍水,夜晚灯光亮起时形成“金色宫殿”般的震撼效果,这里不仅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更通过业态创新与文化活化,成为沉浸式文旅消费的标杆。
洪崖洞以巴渝传统吊脚楼为载体,通过现代灯光技术赋予建筑新生命力。这座依山而建的11层吊脚楼群,通过75米的垂直高差,将传统建筑力学与现代空间叙事完美融合。设计师采用4000盏LED灯带沿青铜斗拱、瓦片纹路精准布光,在2700K暖黄光主色调中融入动态光影技术,既保留古建筑肌理,又形成《阿凡达》级的科幻效果。建筑立面通过色温调控与江对岸千厮门大桥的冷白光形成"古今对话",创造视觉奇观。
(图源:洪崖洞)
11层立体建筑群通过垂直业态布局实现时空折叠。洪崖洞打破了传统商业街区的水平布局,将市集、茶馆、民宿等功能垂直叠加。游客可能在负一层洞窟餐厅品尝防空洞火锅时,一抬头就能通过天然岩洞看到四楼露天平台的咖啡客;在七楼露台拍摄长江索道时,转身就能将东水门大桥与轻轨列车同框入画。这种空间叙事彻底颠覆了“平面展开”的旅游逻辑,让每一层楼都成为独立的叙事单元,共同编织成一部立体城市史诗。
通过与千厮门大桥的灯光联动,洪崖洞创造了“流动的光影剧场”:大桥的青色光带与吊脚楼的金色宫灯形成撞色对比,桥面车流拉出的红色光轨与江面游船的蓝色尾波交织成动态画布。游客站在不同机位,能捕捉到完全迥异的光影叙事——江滩公园的倒影机位、大桥中段的俯拍机位、滨江路的特写机位,共同构成多声部的视觉交响。
洪崖洞夜景彻底颠覆了“打卡-拍照-离开”的传统旅游模式。其“五夜消费业态”将夜间经济推向极致:游客可乘游船体验“两江夜游”,在江风中观看灯光秀;可在旅拍店租借汉服,由摄影师用反光板补光拍摄倒影大片;可入住吊脚楼民宿,在雕花木床上听着楼下青石板路的脚步声入眠。这种沉浸式体验甚至延伸到味觉层面——防空洞火锅的碱水面条配方、老茶馆的三线麻将声、棒棒军的扁担晃动节奏,共同构成多维度的感官记忆。
(图源:洪崖洞)
重庆洪崖洞夜景的创新实践,本质是“文化IP+科技赋能+运营创新”的三维驱动。它证明:在体验经济时代,文旅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现代场景。
07
淄博红叶柿岩
乡村振兴的“网红经济”样本
淄博红叶柿岩旅游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依托齐长城文化、陶琉文化、古村资源及自然山水,通过“夜游经济+文化场景”双轮驱动,打造了集夜间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山岳主题度假乐园。景区以夜游为突破口,推出夜间漂流、灯光秀、《奇幻聊斋》实景展演等特色活动,成为淄博文旅“顶流”。
红叶柿岩的夜游体验突破了传统灯光秀的单一模式,通过“五感沉浸+时空延展+社交裂变”的复合设计,形成完整的体验闭环。依托明清古村落建筑群,打造“一河三谷五区”空间布局,串联2020米夜光玻璃漂流、山地滑车、360°旋转水上舞台等核心场景,形成“动静结合”的动线设计。
(图源:山东文旅红叶柿岩旅游区)
红叶柿岩旅游区以2020米高空玻璃水滑道为核心,打造“齐长城夜游观光文化长廊”,结合夜间漂流、灯光特效与托马斯大回旋等刺激玩法,成为全国首个山岳型夜间漂流项目。
推出“非遗游龙舞”“傣式泼水狂欢”“齐长城外传”等主题活动,将非遗技艺、民族风情与现代电音节、民谣Live结合,形成“一季一主题”的文化盛宴。
景区携手开心麻花团队打造“剧本杀+实景演艺”的复合业态。打造360度旋转水上舞台化作流光溢彩的魔幻剧场。将古村、山林转化为沉浸式剧场,游客可跟随“一步一景一故事”的时空序列,融入古村的各个角落,身体感受与情绪焦点始终围绕演绎场景变换。
红叶柿岩通过“文化场景化、产品年轻化、运营精细化”,将一座传统古村蜕变为全国夜游标杆,其“夜经济+在地文化”的模式为同类景区提供了从流量引爆到持续留客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08
清明上河园
沉浸式文化IP的“活态传承”
作为北宋《清明上河图》的实景再现,清明上河园以“文化活化”为核心,搭建起沉浸式文旅体验的行业标杆,其出圈路径蕴含着对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深度思考。
清明上河园以画卷细节为蓝本,构建起可触摸、可感知的宋代生活场景。青石板铺就的市井街巷复刻了画中建筑肌理,虹桥畔商贩的吆喝声、酒肆里的宋词吟唱,让“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从想象变为现实。景区每日上演的超100场演出更成为文化解码的关键——《岳飞枪挑小梁王》以马术对决重现沙场豪情,《大宋・东京梦华》用灯光水影铺展汴京繁华,将静态的历史故事转化为观众可参与、可共情的视听盛宴,让千年文化IP在实景互动中焕发生机。
(图源:清明上河园景区)
清明上河园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推出《飞越清明上河图》球幕影院,让游客“穿越”进画卷,构建起“文化感知—科技互动—情感共鸣”的完整闭环。这些智慧旅游项目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科技为桥,让游客与历史建立更亲密的连接,实现文化体验的升级。
运营模式的突破更让景区摆脱门票依赖,构建起全链条消费生态。夜游经济中,《大宋・东京梦华》水上演出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清园礼物”文创系列将画中元素转化为折扇、书签等实用好物,让文化记忆可携带;清明文化节等节庆IP则形成周期性消费热潮,从日间游览到夜间体验,从实体商品到文化服务,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全场景消费网络。
(图源:清明上河园景区)
清明上河园的实践为文旅行业提供了深刻启示:优秀的文旅项目需以文化为魂,既要通过场景化还原让历史IP“活”起来,也要借助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更要构建多元盈利模式让文旅生态“火”起来。这种以文化内核驱动创新、以创新手段反哺文化的路径,正是历史遗产转化为当代文旅资源的典范。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读道文旅、人民网、新华网、各项目官网及其他网络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注明,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