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上的每一块地砖,都镌刻着历史。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社区,一条400多米的巷子,坐落着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议旧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红色地标建筑。大家称之为“红巷”。
这个红色街区还活跃着一群“红巷爷爷”,他们身穿红马甲,走街串巷,宣讲党的历史和红色故事。
正午时分,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射在青石板路上。在中共五大会址前,“红巷爷爷”邓广东正带领一队游客讲述着历史故事。斑驳的文物陈列、复原的历史场景,让游客直观感受革命先辈的使命担当。
“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8年,现有成员20人,都是来自红巷周边的老党员。邓广东是志愿服务队的召集人,1976年起就住在红巷附近。
“我们经常在社区看到一些游客漫步,他们无法听到专业讲解员的解说。作为老党员,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给大家讲讲这里的红色党史。”说起这支队伍成立的初衷,他滔滔不绝。
“有些小故事,讲解员可能不会讲,甚至都不知道。”邓广东说,“党史不容出差错,我原本就对党史有深厚兴趣,意识到有些故事和史实可能存在出入,就查文献、与专业教授交流,不断深入学习。”
为讲好红巷革命历史故事,“红巷爷爷”们充分挖掘“状元楼”“北城角”等院落的历史文化,撰写了3万余字的讲解词,形成丰富生动的红色研学线路。邓广东回想“红巷爷爷”们初讲党史的情景时,自豪地说:“年岁大了,讲解词初背起来很困难,但越背越感到有力量,一个月全部拿下,现在所有的故事都能脱口而出。”
讲述历史,也守护当下。他们热衷投身社区基层治理,摸索出一套“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分百家忧”的工作模式。变身为社区规划师、治理员、调解人,通过开展“家长里短”议事调解会,积极参与解决民生关切。围绕旧城改造、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建言献策100余条。在老旧社区改造中,志愿服务队协助对5大片区、22个点位的改造项目分片包点,组建5个“微组织”,开展“微调解”30余起,解决和改善房屋漏水、公共设施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银发丹心映红巷,线上线下传薪火。线下,“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常驻红色场馆、“武昌周周讲”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进行宣讲,打造“红巷爷爷讲党史”移动课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校外思政课基地,为高校学子提供党史研究、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平台。线上,他们创作并拍摄《潮起红巷》《红巷爷俩》等红色主题视频,开通“红巷之声”电台,常态化进行“红巷爷爷的故事会”直播。
“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还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每年寒暑假参与社区托管班教学工作,“听红巷爷爷讲党史故事”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特色课程。“红巷爷爷”志愿服务队还面向辖区中小学校定期招募培训“小小讲解员”,着力培养“红巷苗苗”和“红巷青马”,构建起老、中、青三代梯次传承的链条。
有时走在路上,会有不认识的小朋友来打招呼:“邓爷爷好”,这些小朋友在学校听过邓广东讲党史。“他们记得我,肯定也记得我讲的一些内容。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这条红色街区,我想讲到80岁。”邓广东笑着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