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昆仑山大峡谷,智能观光车沿13公里架空生态步道缓缓穿行,雪山、草甸、峡谷的景致随车行次第铺展。作为昆仑山北麓首个4A级景区,2025年3月至8月,这里的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2%,疆外游客占比提升至45%。这组统计数据,悄然勾勒出边疆文旅融合的生动轨迹——曾经藏身于昆仑深处的景致,正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5月,湖南卫视《乘风2025》节目组在海拔3200米的草原区域取景,相关片段播出后,“昆仑山风光”话题在微博引发2.1亿次阅读。景区顺势推出“同款体验线路”,串联草原骑行、民俗家访等项目,6月至8月间,周边酒店民宿平均入住率从上年同期的60%升至96%,有机羊肉、高山雪菊等特产通过商超及线上渠道销售额增长30%。而早在2023年10月,景区便与本地通航企业合作推出“昆仑路书”直升机观光项目,15分钟航程可俯瞰“雪山映草甸”“峡谷藏绿洲”的地貌景观。截至2025年8月,该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其中疆外游客占比62%,与地面生态步道形成“空中+地面”的立体游览体验。
8月18日,第十二届昆仑山自行车越野赛在此开赛,34.59公里的高海拔赛道吸引18支队伍参赛,通过第十四师昆玉市融媒体中心直播平台观赛的观众超10万人次。同期举办的旅游文化嘉年华当日接待游客3210人次,创下年内单日接待量新高。文体IP、低空经济、赛事活动的叠加效应,让昆仑山大峡谷的“流量密码”愈发清晰。
这份热度的背后,是兵地协同的深度实践。2024年6月,第十四师昆玉市与和田地区签订联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合作协议,双方建立每月会商机制,共享游客流量数据、同步优化智能导览系统,还开通了2条跨区域旅游直通车。如今,游客无需折返,即可连续游览昆仑山北段“草原牧歌”与南段“峡谷秘境”。
景区周边“蓝湖酒店”经营者罗炒菜的电脑账本里,藏着协作带来的变化:2024年6月前,酒店月均入住率约40%,疆外游客占比22%;协作机制实施后,2025年上半年月均入住率升至75%,疆外游客占比达45%。“截至今年8月中旬,景区全域旅游接待量达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余万元,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2.8天。”艾尼瓦尔·阿不都吾甫尔分析,新开发的五彩泉、塔格山等景点功不可没——五彩泉因矿物质成分差异,在阳光下呈现蓝、绿、黄、白、青五色光晕;塔格山留存的远古岩画承载着人文记忆;夜间推出的昆仑神话主题灯光秀,通过山体岩壁投影与音乐结合的方式让文化可感可知,进一步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长。
文旅融合的红利正沿着产业链条层层渗透。2025年上半年,5A景区创建工程带动兵地新增旅游直接就业岗位207个,涵盖导游、安保、运维等领域,间接辐射近万人增收。一牧场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额达300余万元,“昆仑优品”系列特产借着游客“后备箱经济”,走进了全国23个省份。
发展的同时,生态底线始终被牢牢守住。景区严格划定核心保护区,13公里生态步道采用架空钢结构设计,草场植被破坏率控制在0.3%以下;停车场、游客中心均使用可降解建材,污水处理系统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导游上岗前需通过旅游地质、生物知识考核,游客手册上‘除了脚印,什么都别留下’的提示,让环保理念融入游览的每一个细节。”一牧场副场长、分管旅游工作的艾尼瓦尔·阿不都吾甫尔介绍说。
人文的温度,让景致有了灵魂。每月一次的昆仑夜话上,72岁的军垦二代退休职工买买提吐郎·艾则孜总爱给游客讲父辈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一牧场档案室的史料中皆有印证。其中,1956至1958年的开荒日志详实记载着拓荒者的足迹,1950年后的120余件老照片亦留存着过往印记;每件史料均附明确来源说明,让那些沉淀的历史记忆有迹可寻。这些带着烟火气与岁月重量的讲述和史料,引得无数游客驻足聆听、细细端详。
四季皆景的业态布局,让“流量”变成了“留量”。南湖生态园自2019年启动建设,历经5年的培育,已种植果树50.3万株,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戏雪”的全季体验。2024年举办的“昆仑拾宝”特产展销会,吸引兵地100余户商户参与,销售额较上届增长了25%,成为拉动淡季消费的重要平台。
交通与智慧化的升级,正让“昆仑之美”触手可及。北京至和田的“京河号”旅游专列自2023年实现常态化停靠和田站以来,旅游旺季日均输送游客305人次。兵地联合开发的“一部手机游昆仑”智慧平台即将上线,届时游客可通过平台完成智能导览、门票预订、文化解读等一站式服务。
2025年暑期,1020名来自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的学生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在当地旅游部门专家带领下观赏草原构造,在军垦纪念馆查阅历史文献,在南湖生态园学习节水灌溉技术。“我们想让‘昆仑’从地理概念变成可触摸的文化记忆。”一牧场副场长、分管旅游工作的艾尼瓦尔·阿不都吾甫尔的话,道出了景区发展的深层次追求。
从云端俯瞰,架空步道如银链缠绕山间,直升机掠过草甸时留下短暂航迹,智能观光车里的笑声随风散落。这片由兵团人守护、兵地职工群众共建的昆仑山景区,没有夸张的辞藻,只用扎实的实践证明,文旅融合的力量,正让边疆的“诗与远方”既见景致,更见生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