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
地处西北腹地,倚贺兰之雄浑,揽黄河之浩荡,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读史方舆纪要》称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水草丰美,农牧咸宜,自古便是多民族生息交融之所。这里不仅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更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走在银川街头,仍可感受到浓郁的回乡风情,头戴白帽的回族老人安详踱步,清真寺的穹顶在阳光下闪耀光芒,空气中弥漫着牛羊肉与香料的独特气息,古老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
清晨,自市区西行,车窗外渐次的景色便与中原殊异。黄土与蓝天在远方交融,贺兰山的轮廓如蛰伏的巨兽横亘天际。这座被古人视为边塞屏障的山脉,如今依然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千年的秘语。《宁夏府志》有载:"贺兰山屏峙于西,黄河环绕于东",道尽了此地山河形胜。
西夏陵博物馆:承载千年的失落密码
这座矗立于西夏陵遗址入口处的博物馆,其建筑本身就是对西夏文明的第一重解读——粗犷的斜向墙体仿佛贺兰山麓被风化的岩层,覆土式的设计使建筑如同从大地中生长而出,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
在展厅中央,一座巨大的西夏疆域沙盘赫然呈现,展示着西夏极盛时期的疆域变迁。四周墙壁上,《宋史》《辽史》中关于西夏的片段被放大镌刻,与党项羌人迁徙路线图相互映照,直观揭示了这个起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民族如何一步步建立王朝。
那些曾仅存在于文献记载的西夏文明,在这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实物:一组出土于宏佛塔的天宫藏珍,包括鎏金铜牛、石马、琉璃鸱吻等国家一级文物,静静地诉说着西夏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尤为珍贵的是一尊残缺的琉璃迦陵频伽(佛教中的妙音鸟),人首鸟身,眉眼依稀可辨,见证了西夏佛教的繁荣。
西夏陵:黄土掩埋的王朝余韵
真正步入西夏陵遗址的时候,时空交错的感觉霎时涌来。无垠的戈壁滩上,一座座巨大的黄土锥体巍然屹立,在贺兰山的映衬下尤显苍凉。编号为3号的泰陵,据传闻是西夏景宗李元昊的长眠之地,虽然地表建筑多已湮灭,残存的阙台、碑亭与角楼基址,依然勾勒出昔日的宏大规模。
烈日灼空,四野寂寥,唯有风从贺兰山口掠过,吹拂这些千年土冢。以手触摸被岁月蚀刻的黄土,我才明白,这是一个王朝留给世界的最后背影。它们未被过度修葺,反而因这份残缺与真实,愈发震撼人心。
贺兰山岩画:远古传来的先民印记
贺兰山。
这里的岩画群堪称一座露天的史前艺术殿堂。数千幅岩刻散布于沟谷两侧的岩石上,从春秋战国至西夏时期,跨越千年时光。
太阳神目光如炬,狩猎场生动粗犷,人面像神秘难解……指尖轻抚岩壁,仿佛触到远古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记录、对神明的祈愿。立于岩画前,西夏陵所带来的历史沉重感,被更恢宏的人类学视角冲淡——西夏王朝,也不过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一段汹涌的浪涛而已。(来源:中国网 作者:郭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