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以民族文化融合为背景的“丝路民族文化苑”在阳关玉门关旅游区(阳关)建成并向广大游客开放。(王斌银 周玉玲 马文东 张奕瑗)

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一都会”,多民族在此聚居繁衍,上古先民及火烧沟人、羌戎、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都曾在此生活、游牧,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丝路民族文化苑以此为背景,选取古代乌孙族为代表,以解忧公主和亲乌孙的历史为线索,通过草原雄鹰雕塑、乌孙王帐复原,以及近现代哈萨克族毡房生活场景布置等,为游客讲述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让游客得以窥见敦煌作为丝路重镇,在民族文化碰撞与融合中绽放的独特魅力,感受千年前多民族共同谱写的文明华章。

眼前这座恢弘的毡帐,展现的是两千年前西域最强古国“乌孙”的王庭模样,直径12米,高6米,是乌孙王召集群臣议政、宴飨贵宾的场所。

帐内正前方乌孙王座是乌孙王权的象征,乌孙王居于王座左侧,解忧公主居于王座右侧。王座后背的狼首图腾,是乌孙“集体协作、强者生存”的精神信仰。帐内两侧,贵族多席地而坐,有桌凳置物,看似随性却暗含秩序,而每一次围坐,都是部族共识的凝聚。

《草原雄鹰》雕塑定格于游牧民族的猎人手握弓箭、肩擎苍鹰、策马扬蹄的瞬间,静态造型中蕴含动态韵律,整体以“马—人—鹰”的垂直构图,表现了草原游牧民族崇尚力量的野性美学与英雄气魄。



哈萨克族毡房。毡房是一种易于搭建和拆卸的可移动房屋。毡房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高约1.7至2米的菱形栅栏,以折弯的红柳木作为撑杆与菱形栅栏和穹顶巧妙拼接,构成轻盈而坚固的框架,全部构件不用一枚钉子,仅靠牛皮绳与牛筋绑扎。然后外包芨芨草帘和羊毛毡防寒御风。顶部的天窗可自由开合,既能采光,又能排出炊烟,形成独特的通风系统。

哈萨克族毡房,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是游牧民族智慧、信仰与美学的结晶,是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活化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