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加琪
在秦巴山麓的褶皱里,石泉古城像一枚浸透茶香的琥珀,将上个世纪的烟火气凝在青石板的肌理中。西关老街上错落的木构旅店,曾是南来北往商旅的驿站,其中温记客栈的铜招牌总在晨雾里泛着暖光。作为公私合营时期少有的私营字号,温家掌柜用滚水沏开的何止是陕南特有的富硒茶,更是一壶浸润着人情味的处世哲学。
这座雕花门楣的老宅院,檐角悬着的青铜风铃终年叮咚。前庭八仙桌旁永远摆着一套紫砂茶具,供歇脚的客人对弈听雨。老板娘腰间常年系着靛蓝围裙,行走时衣袂带起陈年桐油的清香,那是岁月沉淀的气息。她记得住每位长住客的饮食偏好:跑码头的水手偏爱滚烫的姜丝面驱寒,南下的商人总要留半碟本地的椒盐核桃作宵夜。
这里的住宿费也分几等,便宜的每晚五角钱,最贵也才几元左右,来住宿的一是为了方便,这里离船码头和车站较近,二是价格公道,一般人都住的起。最主要的是这家店热情,不管穷富贵贱的人都一律对待,能感受家的味道。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做小生意的本地人,他们在这里以客会友,洽谈生意,一些合同便在这不起眼的地方签订而成。
最令人称道的当属"三送"传统——晨起一壶山泉沏的陕青茶,午间一碗撒着葱花的阳春面,夜归时瓷碗里翻涌的红糖姜汤。
记得那年隆冬,一位裹着破棉袄的老汉蜷在廊下,掌柜不仅端来火盆,还掏出自家棉被相赠。这种超越生意的温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临街二楼的雕花木窗终年虚掩,飘出炖萝卜的香气与算盘珠子的脆响。柜台后的账簿记得每笔细碎银钱,也记着无数寒夜归人眼里的泪光。
如今温家店子早已拆迁,但每当冬雨敲打窗棂,恍惚间仍能听见店老板拖着当地口音的吆喝:"客官您慢走——"
责编:黄素梅《白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