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西北之行终于启程,抵达敦煌后的第一站便选择了阳关——这座因王维诗句而名扬天下的边塞关隘。从市区出发,沿着215国道向西南方向行驶约70公里,车窗外逐渐从城市景观变为苍茫的戈壁滩,约一小时后,一座仿汉风格的关城映入眼帘,阳关到了。

在游客中心购买门票和观光车票后,我先参观了阳关博物馆。这座西北地区最大的遗址博物馆整体呈现仿汉建筑风格,馆内陈列着兵器、陶器和钱币等文物,生动展示了河西走廊的历史和将士驻守边疆的豪情。通过古代敦煌军事文化展厅、两关汉塞展厅和丝绸之路展厅的丰富展品,我对阳关的历史地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汉唐时期重要的边塞关隘,更是保卫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咽喉。


最有趣的体验是在都尉府办理“通关文牒”。填写一份申报书,身着汉服的关吏就会签发一份签有我名字的关牒,落下“阳关”的朱红大印,那一刻仿佛真的穿越回了汉唐,成为即将出使西域的使者。手持文牒,在阳关关城遇到守关将军的盘问,成功回答问题顺利出关后,我选择乘坐驴车前往遗址区,听着驴蹄声在戈壁上回荡,看着远处无垠的沙海,确实能感受到古人“西出阳关”时的那份苍凉与壮怀。


登上墩墩山,汉代烽燧——这座汉代遗迹巍然屹立,被称为“阳关耳目”。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四野尽收眼底:东面是田园绿洲,西面是连绵的沙丘,南面是雄伟的阿尔金山,北面则与玉门关遥相呼应。脚下就是被称为“古董滩”的茫茫沙海,据说汉唐时期的陶片、箭镞等古遗物仍可觅得。



当然不能错过走一走那条著名的“阳关大道”。这条原本是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如今已成为光明前途的象征。脚踏着这条千年古道,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商队的驼铃、将士的呐喊、诗人的吟诵,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夕阳西下时分的阳关格外壮美,金色的阳光洒在烽燧和戈壁上,勾勒出千年历史的轮廓。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份苍茫与诗意,也明白了为什么说“不过两关,怎游敦煌”。
景区内的特色体验也相当丰富:在射箭场,尝试拉弓引弦的力度,若是时间充裕,还能体验陶艺制作、烽火传递等研学项目。
游览结束后,我在景区附近的“阳关家人”农家乐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胡杨焖饼、大漠风沙鸡味道鲜美,配上一杯当地的杏皮水,既解渴又消暑。
阳关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心灵之旅,绝对值得作为敦煌之行的第一站。
END
图片来源 | 小红书@Charmi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