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忙完手中的事情后,44岁的祁维彦做起了户外徒步攻略。
他要在接下来的十一假期,去挑战新的徒步线路。
从2015年第一次开始户外徒步,到现在10年时间,祁维彦说,户外徒步带给他太多的改变。
爱上徒步
说起户外徒步,祁维彦说,纯属偶然。
祁维彦是渤海新区黄骅市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
“我平时比较爱运动,喜欢到处旅游、看外边的世界。”祁维彦说,但单纯地逛景点他觉得有点儿没意思。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着当地的一个户外团去保定的山里进行了一次户外徒步。
“那次徒步里程只有7公里左右。”祁维彦说,但就是那一次,他喜欢上了户外徒步的感觉。
“徒步过程中,人们互帮互助,我很喜欢这种感觉。”祁维彦说,也是通过那一次户外徒步,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
在那之后,祁维彦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户外徒步。
“那时候,我多在河北、山东以及北京附近转悠。”祁维彦说,一般一次徒步也就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每周徒步时间不长,但这种高频率的徒步让祁维彦觉得很舒服。
“短线路走的次数多了,了解得多了,我就想挑战难一点的线路了。”祁维彦说。
2016年暑假,他和几名徒步爱好者挑战了一次长线徒步——用14天绕青海湖走一圈,全程360公里。
“其实当时我的腿是有伤的,按照医生建议,我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祁维彦说,但想出去走走的心就像长了草。最终,他还是没按捺住徒步青海湖的兴奋,带着伤腿走了出去。
挑战极限
徒步长线和短线有很大区别。
祁维彦说,短线不需要负重,挑战不大,但长线对于徒步者来说,需要挑战的东西很多。
“必要的装备和充分的补给都要背在包里。”祁维彦说,徒步青海湖时,他的背包重量有20公斤。
祁维彦说,背着一个重包,拖着一条瘸腿,走了几天后,身体的不舒服完全盖过了他初来时的兴奋。
“绕青海湖这一圈,虽然路上不是特别危险,但长度是一个挑战。”祁维彦说,真正的挑战是走到第8天的时候。
“那一天,我们计划的里程是30多公里,但因为当天路上的石子比较多,我走得比较慢。”祁维彦说,距离补给站还有十几公里路程时,天已经黑了。
“我属于那种定好了目标就一定要完成的人。”祁维彦说,接下来的十几公里,他走得异常艰难。那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
当终于走到补给站时,祁维彦直接进了路边的一个小超市。
“记得我当时连话都说不出来,进超市拿了一把香蕉就吃,拿了水就喝。”祁维彦说,等吃完喝完之后,他觉得身体稍微恢复过来一些,才跟店老板道歉、付账。
那是祁维彦第一次对户外徒步产生敬畏之心。
那次徒步,也让祁维彦有了一个惊喜的收获——走到第11天,他的腿好了,走路不疼也不瘸了。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祁维彦笑着说,但有了那次经历之后,他有了更大的野心。
11天走了个“珠峰”
2017年,祁维彦做了一件让资深徒步爱好者都为他捏把汗的事:仅凭两年徒步经验,他踏上了挑战新疆“狼塔C+V线”的征途——这条线路被公认为国内徒步的“终极试炼”。
“狼塔C+V线”深藏新疆天山腹地,横跨南北疆,全程近200公里。
完整穿越需翻越9座达坂,过上百道冰河,途经草地、碎石坡、沼泽、雪地等多种地貌,环境极其险恶。
祁维彦说,他之所以敢去挑战这条线路,是环青海湖的经历给了他勇气。
“那会儿也想‘镀金’,拍点东西显摆显摆。”祁维彦坦言。
然而,“狼塔C+V线”的残酷很快击碎了他的狂妄。
“坡太陡了,差点滑下去。”祁维彦说,刚进“狼塔C+V线”,恐惧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为准时赶到营地,他在爬坡4个半小时后,又夜间在山梁上摸索前行了3个小时。
祁维彦说,当时他的脚下是万丈深渊,视线所及不过方寸;过刺骨湍急的冰河时,背负25公斤重包的他险些被激流卷走;夜晚帐篷外狼嚎阵阵,幸亏队友将骨头扔到河对岸。
不仅仅是这样,祁维彦和队友还遇到了粮食告急的情况。
他们在徒步到第9天的时候,背包里剩的食物已经不多。
“这条路线的情况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所以我们走得相对慢了一些。”祁维彦说,为了保存补给,他们选择吃营地里之前徒步人员留下来的补给。
“徒步圈里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补给多,就可以打包好,放在一个地方,给下一拨有需要的人用。”祁维彦说,当时发现了一包挂面,这让他们如获至宝。
让人没想到的是,吃完之后,他们全员腹泻,不得不集体服药。
如今说起这些,似乎很轻松,祁维彦说,但当时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挑战。
“最凶险的是过‘老虎嘴’,那是一段150米落差的V形滑坡带,脚下是峭壁,头顶滚石不断。”祁维彦回忆,走过去时,吓得连拍照的心思都没了。
11天里,祁维彦与8名同伴咬牙前行,其中3人中途撑不住退出。
他最终穿越182公里,翻越9座达坂,累计爬升1.2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3000多米,累计下降1万余米,横渡刺骨冰河70余次,生理与心理都逼近极限。
敬畏自然
完成“狼塔C+V线”后,祁维彦又陆续挑战了西藏念青东曲通C线、南天山北线等10条徒步线路。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真的太渺小了。”祁维彦由衷感叹。
徒步西藏念青东曲通C线,当他冲击5300米垭口时,剧烈的高原反应如铁锤砸头,走几步就得跪地喘息。
走到海拔5100米处,他的体能彻底透支,眼前发黑,却不敢躺下,“怕一闭眼就醒不过来了”。
踏上郭喀拉日居念九雪山西线,第一天祁维彦就遇到了“下马威”:暴雨冲毁桥梁,塌方掩埋小径,腐木横倒,断桥悬空……“我们在原始森林里硬走出一条路。10公里走了11小时。”祁维彦说,在5150米垭口上,豆大的冰雹砸下。手指冻到麻木,看着雹子把湖面砸出千万个坑……
随着一次次徒步、登顶,祁维彦越来越深地意识到:年轻时总以为登上山顶就是征服了山,其实不然。
“人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祁维彦说。
“人越往深山走,越能看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祁维彦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与人之间质朴又真诚的互助,常让他心头温热。
祁维彦说,户外徒步的10年,他的身体和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身体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这是我能明显感觉到的。”祁维彦说,更重要的是户外徒步让他变得更坚韧、谦卑,面对困难有了更大的勇气。
随着户外徒步经历的增多,祁维彦越来越明白安全的分量。
“有人户外徒步为了放松,有人出于猎奇,有人为了挑战,目的不同,但无论如何,安全都得放在第一位。”祁维彦强调。
对于那些向往户外徒步的朋友,祁维彦想分享两点心得:首先,体能是底线。要想安全徒步,必须保持基础的运动量,挑战高危路线前,一定要参加短途拉练,评估自己的体能;其次,敬畏要高于热情,必须掌握户外生存技能、理论知识。
“热情是起点,但安全回家的路,靠的是清醒的头脑和充分的准备。”祁维彦说,户外徒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锻炼自己的身心才是最终目的。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张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