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作为抗战时期福建临时省会,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这里既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首发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以《老百姓》报率先发声,凝聚全民抗战共识的思想高地;既是邵荃麟、羊枣等文化战士以笔为枪、痛斥卖国行径的精神战场,也是国立福建音专师生以乐为剑、激荡八闽民心的艺术殿堂,更是教育家郑贞文推行“笠剑学风”、磨砺青年意志的教育沃土。永安以滚烫的史诗,书写“烽火东南抗战文化”传奇,铸就“东南抗战文化旗帜”的不朽之魂。
新闻出版之城 1938年,日军侵闽态势加剧,福州作为沿海城市首当其冲。为保存抗战中枢,福建省政府于8月将省会迁至闽中腹地永安。随着省会的内迁和厦门失守,不少行政机关、大中专学校、文化团体等机构陆续向永安及其附近的山区疏散。昔日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永安山城,瞬间成为福建战时的政治中心、中国东南半壁的文化人士荟萃之地。
在福建省会内迁永安的7年半期间,中国共产党以《老百姓》报为开路先锋,揭开永安战时文化宣传事业发展的序幕;以“办刊物犹如推重车上峻坡”的攻坚克难精神,推动永安文化宣传事业繁荣发展;以“不顾个人安危,在敌人的心脏坚持斗争,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羊枣精神,将永安文化宣传事业推向高潮。
抗战时期,永安的新闻出版事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改进出版社、东南出版社等39家出版社,《老百姓》《建设导报》等13种报纸,《现代青年》《改进》等150种期刊相继诞生,800余种专著(含近40套丛书)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领域。
邵荃麟、羊枣、董秋芳、卢茅居、黎烈文、王亚南等100多位专家学者深耕新闻出版文化阵地,以笔为剑,巧妙利用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官办或半官办的各类文化阵地,开展各种抗日文化宣传活动,勇于“突破过去狭隘的知识分子的圈子,深入于广大的抗战大众中去”,以通俗的大众化的文艺形式,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生动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斗争,推动东南区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抗战时期,永安出版物之多,作者阵容之大,内容之广,战斗性之强,斗争之激烈,在东南各省独领风骚。它们不仅是思想的武器,更是凝聚全民抗战意志的精神火炬。
战时教育之城 抗战期间,永安成为战时教育的“避风港”与“火炬台”。在全民抗战中,永安战时教育如火如荼,在抗战烽火中弦歌不断、薪火不绝,甚至得到了空前发展,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期间,从省会福州和沿海沦陷区迁入的大中专院校有10余所,形成了以永安为中心的教育网和学校群。时任教育厅厅长的郑贞文提倡“笠剑学风”,先后在永安创办了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和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等中高等院校,同时着力普及义务教育,推动增办贡川小学、省立永安实验小学等74所初等教育学校,学生总数达8417人,永安教育事业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
战火中的课堂格外艰难,自省会内迁永安起,永安空袭警报逐渐增多,师生们白天需要疏散到近郊的树林里上课,教学条件异常简陋,却始终坚守质量底线,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教育条件,培养了万雄、贡谷绅等一批优秀人才。时任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校长的王秀南主张“军训教团合一”,同时提出“三杆教育”战时办学方针,要求学生拿起笔杆能写,做个有学问的学生;拿起枪杆能从戎报国,抵抗日寇的侵略;拿起锄杆能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克服物质困难。
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共地下党和进步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号召民众捐募款物、支援抗战前线。抗战期间,福建永安师范学生通过绘制抗日漫画、张贴抗日壁报、书写抗日标语、组建抗敌剧社、高唱革命歌曲、排练爱国题材话剧、走上街头巡回演出、出版爱国刊物《教战导报》,有效揭露侵略者野蛮暴行,号召广大民众英勇抗战。永安的教育不仅延续了文明之光,更锻造了一代“以笔为枪、以学报国”的抗战栋梁。
戏剧音乐之城 1938年省会内迁后,福州话剧界分批疏散各地,省属机关工作的业余剧人随迁永安,1940年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学,永安自此成为战时艺术的高地。全省200余个戏剧团队活跃城乡,永安更是汇聚话剧团、平剧团、歌咏团、音乐团、巡回团、特教团、施教团、研究会等10余个专业团体,创作并演出《好汉子》《第二号汉奸》《徘徊着的女人》等剧目200余种,收集剧本70余种。
1938年5月,永安抗敌后援会成立歌咏队与“吼声剧团”,随后《剧教》《福建剧坛》等刊物创刊,“抗敌戏剧丛书”“戏剧丛刊”以及戏剧理论、舞台技术集刊等多种丛书相继出版,推动戏剧运动专业化。
1940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成立由郑贞文、黎烈文、陈启肃、林舒谦、李澜平、石叔明等11人组成的戏剧教育委员会,统筹全省剧团发展,加强同省内外戏剧团体的联系和对基层戏剧运动的指导。“战时国民教育巡回教学团”在陈启肃、林舒谦等人带领下,从1940年至1943年的3年间,足迹遍及50余县市、200多个乡镇,演出700余场,观众超150万人次。
音乐的力量同样磅礴。1940年3月,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在永安上吉山村成立,音乐家蔡继琨任首任校长。1942年8月,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校重视与社会的结合,重视艺术实践,坚持音乐为抗战服务,广大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永安抗战文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由蔡继琨编写的《保卫大福建》《抗战的旗影在飘》等歌曲,在福建、南洋等地广为流传。1942年,卢前由重庆赴永安,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居吉山仅两三个月,而咏吉山永安之作已逾百首。同年秋,由他作词,保加利亚著名小提琴家、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尼哥罗夫谱曲的《永安之夜》在永安和全省广为流唱。
艺术在此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成为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精神武器”,在炮火中谱写出永恒的文化篇章。
(作者为永安市史志馆副馆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