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徐汇区的武康大楼继续“火爆”。凭借一只软萌的毛绒包挂“武康康”,再加上AI+VR黑科技加持,武康大楼IP不仅让游客扎堆打卡,更在文旅商体展领域玩出了新高度。7月5日至8月31日的数据更是亮眼: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上海老房子艺术中心)累计接待游客15.8万人次,单日最高超6400人;VR体验+文创总营收破46万元,单日最高营收突破1.6万元,交出了一份文旅融合的优秀答卷。
上海老房子艺术中心吸引众多游客
“武康康”成流量担当
激活文创消费市场
要说今年徐汇文旅的“流量担当”,非“武康康”莫属。这只把百年武康大楼“拟人化”的毛绒包挂,自8月中旬一亮相,就凭软萌造型圈粉全年龄段——小朋友抱着不肯撒手,年轻人挂在包上当潮玩,就连年长游客都忍不住为它买单。
软萌的“武康康”
数据更能说明它的“顶流”实力:“武康康”单品销售额占了所有文创的一半以上,高峰日线上线下销量破100件。为了满足大家的购买欲,徐汇不仅火速把“武康康”搬上淘宝、微信小店,还让它“跑遍”上海,武康路主题邮局、徐家汇体育公园演唱会现场,都能看到“武康康”的身影。
武康康“参观”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更有意思的是,游客们还自发开启“武康康环球游”模式:有人带它逛上海书展、走徐汇滨江,有人陪它打卡邬达克设计的其他老建筑,甚至有留学生把它带到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拍照。一只小玩偶,硬是把武康大楼IP从上海推向了国际。
AI+VR穿越百年
看展还能“触摸”老上海
光有文创还不够,徐汇为武康大楼IP配上了“黑科技”——《120年·120帧:银幕光影重塑衡复记忆》展览,用AI和VR让百年历史“活”了过来。
用AI和VR让百年历史“活”过来
走进展厅,通过VR设备,游客就能“穿越”回过去,亲眼见证书里记载的武康街区变迁;AI修复的老影像,把1924年的武康大楼风貌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暑期里,这个VR体验日均接待超100人。就连外国游客都被吸引,因为展览专门推出了英文版VR体验,不少人打卡后直呼“像亲身经历了上海的百年故事”。
展厅里的小心思也不少:衡复风貌区电影地标手绘地图、精致的老建筑模型,让大家逛展时既能玩得开心,又能读懂武康大楼的历史,真正实现“建筑可阅读”。
政企校联手
文创不仅“可爱”还有“内涵”
围绕武康大楼IP,徐汇区还联动企业、高校资源,构建起覆盖不同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矩阵,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团队设计的“上海1924邬达克经典建筑Art Deco复古系列”,以几何线条与撞色拼接还原武康大楼、国际饭店等建筑轮廓,其帆布袋、冰箱贴等产品因兼具艺术感与实用性,深受外国游客青睐,被评价为“可以带回家的上海美学”。
《上海1924》Art Deco建筑文创产品
《上海1924》文创深受外国游客喜爱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创业团队打造的武康大楼3D打印文创,更是一个技术与文化结合的典范。该系列产品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涵盖冰箱贴、桌面摆件、发光小夜灯等品类,既满足建筑爱好者的收藏需求,又适合日常使用,销量始终稳居文创产品前列。“武康物集”还与德国高端文具品牌辉柏嘉合作,推出武康大楼联名手账胶带、彩铅礼盒等,形成从几十元平价伴手礼到百元级收藏级产品的全价位覆盖。
不止打卡
“武康大楼+”有很多玩法
徐汇区并未将武康大楼IP局限于单一展览或文创销售,而是通过场景融合,推动文旅商体展业态联动。在武康路—安福路街区这一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内,“武康物集”文创区与VR体验区相邻布局,游客可在感受历史文化后,直接购买心仪的文创产品;周末开展的“游徐汇 绘徐汇”活动,吸引亲子家庭参与绘画创作,进一步提升街区亲子文旅消费活力。
“游徐汇 绘徐汇”活动,孩子们绘出心中的多彩徐汇
徐汇区还将武康大楼IP与体育、商业场景结合,比如在徐家汇体育公园演唱会期间,设置文旅咨询点,让“武康康”等文创产品触达更多年轻消费群体;武康路主题邮局的IP联动,则为游客提供了“打卡+邮寄”的一站式体验,延伸了文旅消费链条。
创意IP文创激发市民游客购买热情
此次暑期探索,徐汇区以“武康康”为切入点,通过技术赋能展览、政企校协同开发文创、多场景融合延伸价值,成功实现了武康大楼IP在文旅商体展领域的多维突破。这不仅让百年建筑IP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更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动能提供了可借鉴的“徐汇方案”。
记者:王永娟
编辑:宁平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