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古城)
西陲漫记(二)
作者:刘黑木
四
惠远古城又是另一番气象。城墙斑驳,砖石间仿佛还回荡着历史的余响。我在城内漫步,手指抚过粗糙的黄土夯筑的墙壁,不禁遥想当年伊犁将军府的气派,耳边恍若听见驼铃声声,商旅络绎。历史如烟,散去无痕,惟余这些残垣断壁、砖石瓦砾,默然诉说着往事。
惠远古城,一座新疆的历史名城,它曾是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岁月变迁,风雨飘摇,惠远古城仅剩下的脸面和尊严,就是AAAA级的景区了。如今走进古城,走进将军府,依然被那份庄重、素雅的历史氛围而倾倒。
进入将军府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将是一块巨大的石碑横卧其间,上刻“伊犁将军府”五个红色大字。许多游客都在这里照相留念,我也不落俗套,有些兴奋的与石豹兄和小冯一起留照存念。两侧的厢房陈列着与伊犁历史相关的文物资料和珍贵实物。大殿前两尊石狮俯卧雄视,南方石狮细腻的形态与新疆雕刻粗犷的技巧融汇其中,它们不同于一般北方石狮的凶猛威严,显得淳朴、憨拙,大大的耳朵下垂,倒像是拉布拉多犬的耳朵,显得格外可爱。石狮与大殿之间,有四棵数百年的老榆树见证了将军府曾经辉煌的岁月。
惠远老城当时格外繁华,城内建筑群整齐有序,十字大街直通四个城门,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钟鼓楼,以镇四方。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百货云屯。而眼前作为景区的老城,房间内都展示历史文献,而商贩们只能在马路边售卖东西。当然这里最多的还是水果摊位,地上铺上布单子,上面摆放品种多样的水果,诸如西瓜、哈密瓜、蟠桃、葡萄、恐龙蛋、香妃海棠等应有尽有。商贩的主人,只要见有人走过,便热情地问道,“要水果吗?新疆的哈密瓜甜甜的,甜的不要不要滴!”我们行至这里,并没有受到水果香味的诱惑,与他们擦肩而过。只是石豹兄竟被一古玩摊位吸引,停下脚步细看起来,最后相中了一个清代烧制的匋器,小小的豆油灯。我看它的形状,倒像齐白石画的一样,也怪好看。
其实更引我注意的还是那游览车,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大多数的游览车都是敞亮的电瓶车,而这里却是马车。一个维族人驾驭着一匹骏马,“嗒嗒哒”的马蹄声,特别入耳。马车的两边分别坐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兴趣盎然地观看着西域的风情。在那金色的阳光下,马车渐行渐远。紧接着,又是一阵子“嗒嗒哒”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
五
图开沙漠教我见识了造化之奇。前一刻还在绿洲中行走,转眼便见黄沙漫天。
这天,天空依然是那么的湛蓝,白云依然是那么的美丽,我们依然是那么的开心。图开沙漠距县城不远,仅有七公里。路上可以看到一望无边的庄稼地,左边看去是玉米地,其叶片肥而油绿,上边的穗儿,青色中泛黄,这应该是快成熟的标志。右边大面积的红高粱,随着车轮的转动,快速往后飘移。突然间一片黄澄澄的画面映在眼前,那是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日葵轻轻的摇晃着,它那金黄色的花瓣儿,被阳光照射得熠熠生辉,格外耀眼。它是太阳的忠实追随者,始终面向光明,似乎在向世人昭示,只有忠诚,才能有饱满的果实。
图开沙漠以其丰富的自然植被、多样的野生动植物、以及神秘的“大漠阴城”传说,展现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到浩瀚的沙漠风光,还能感受到伊犁河的秀美景色,以及高山雪顶,蓝天白云,绿草原野等壮丽画卷。图开沙漠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宝库,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大漠阴城”的传说,为这片沙漠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索。据说,三道河乡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天突然发现沙漠上空有一座古城实隐实现,远远望去,城头上旌旗飘扬,城墙下面,身穿盔甲的骑兵顺着城门鱼贯而入。随着阵阵寒风吹来,仿佛听到哭泣声和喊杀声交织在一起,犹如千军万马在拼杀征战。当地农民猛然间看到此景,不知所措,更因迷信作祟,故有“大漠阴城”的说法。实际上是海市蜃楼的幻影。
沙丘起伏如波浪,偶然出现的骆驼刺独立的抵抗着风沙的侵蚀。当阵风吹过来时,黄沙飞扬,颗粒粗的砂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此时正值中午,沙子被太阳直晒,就象刚从铁锅里炒出来一样的炀,光脚站在那里,炽热从脚底传遍全身,不一会儿,细微的汗水便浸湿了衣服。小冯和小郭是一对恋人,都在上海工作,何曾见过如此波澜壮阔的场面,于是两人也不怕热,手拉着手,肩靠着肩,亲昵的一起爬沙山去了。看到他们的热恋,想到我也年轻过,我也恋爱过,却没有机缘象他们这样黏糊糊的粘在一起爬沙山。由于年龄大的原因,我和石豹兄便坐在草亭下乘凉聊天,并羡慕他们的年轻。石豹兄给我讲到,那年他进沙漠采风,突然间天阴了下来,手机没信号,他便不知东西南北了,就凭着感觉往回走,一直走到天黑也没有走出来,就这样,他被困在沙漠里四天四夜,没吃没喝,浑身无力,在他快要昏厥的时候,幸好遇到兵团的人把他救了。他说,从那之后,他对沙漠有一种恐惧感。
好在图开沙漠不大,仅有八十余平方公里,它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伊犁河谷的绿洲之中。这里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穿越茫茫沙海,有满目青翠的天山谷地让你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美丽富饶伊犁河水的流动让你感受冰山雪水的快意;在这里,还能体验到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响的幽远,大漠落日的雄浑。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神奇风光,使各方游客遐想神往,乐不思归。
(图开沙漠)
六
最惬意的要数果园采摘。这天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大西沟乡桃花源村,村主任姓王,是安徽阜阳人,他年轻时支边过来,特别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就扎根于此。头天晚上一起吃饭,就邀请我们到他们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他领着我们来到一户人家,大门敞开着,不见有人。这院子很大,里面有个马厩,马厩前用栅栏围起一个约二百平方米的院子,里边有一匹枣红色的马,在观察着我们这一群人,它似乎在想这是干嘛呢?小冯很是好奇,便朝它走去,想抚摸它,那马警惕的退后,然后进马厩里面。王主任打个电话,约莫五分钟,院子的主人就回来了,他解释说在外边放马呢。原来他还有十几匹马,每天都要放出去。马是通灵性的,它们白天出去吃东西,晚上自己就回来了。我问他马厩里为什么还有一匹马没出去呢?他笑着说,这匹马刚买回来,地儿生,不敢放它出去。然后他就带我们一行去了他的果园。果园的主人姓李,也是来自中原大地的农民,他五十多岁的年纪,身材偏瘦,额头上刻着岁月的沟壑,却笑得很灿烂。
他先领我们去的是蟠桃园,有二十多亩,这里的蟠桃个个饱满,其底部稳稳的贴着树枝,形状扁平,中间有个坑窝。它的颜色如同少女的脸蛋,粉嫩中透着一丝羞涩的红晕,令人好生喜欢。成熟的轻轻一掰即开两瓣,汁水四溢,甜香扑鼻。老李见我们几个门外汉,摘了几个“生瓜蛋子”,就过来给我们讲,如何分辨生与熟。果不其然,按照他的说法,我们摘的桃子,个个都是果肉甜,蜜汁多。而后,他又领我们去另外一个果园,是香妃海棠。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可爱的香妃海棠,玲珑剔透,挂满枝头,宛如小红灯笼。他又是教我们如何挑选最甜最好吃的海棠,言语间透着自豪。我尝了一口他递来的海棠,果然甘美异常,那是市井之中绝难尝到的滋味。
眼看临近中午,老李盛情的邀请我们吃烤肉,但我们已经和文旅局的伊力尔有约,去参加他表弟的婚礼。
维吾尔族的婚礼,是一场色彩、音乐与热情的盛大集会。由于我们不知道维族人婚礼习俗,刚到现场有些萎手萎脚,满院的维族人看到我们几个汉族的到来,表现出十分的热情,当然大多数都是用维语问候,我是听不懂,从表情上看应该是友好的祝福。伊力尔领着我们来到一座房屋,只见里面铺满了地毯,他示意我们把鞋脱在门口,进了屋里,到右边第一个房间,一个炕,占据大半房间,炕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吃食。伊力尔让我们上炕就餐,并介绍说这是维族人待客的最高礼仪。然后他示范如何坐下,男子盤腿正坐,女子侧身坐或者双膝跪坐。包括如何吃东西,他也一一示范。我和石豹兄一起坐在上位,我能盘腿坐下,而石豹兄却是很难,笨拙地坐下,却如何也不能两腿盘坐,只能一条腿盘起来,一条小腿立起来。其间上了手抓饭,石豹兄娴熟的用手抓着吃。我不习惯用手抓饭吃,他给我示范几次,我还是选择了用勺子吃。
宴席是味觉的是满满的,金黄的抓饭香气扑鼻,油馕、烤包子、手抓羊肉让垂涎欲滴,各式干果糕点、还有新鲜的葡萄、蟠桃、哈蜜瓜等应有尽有?这是我此生永远不会忘记的盛宴。
维族人的婚礼犹如一部活的民俗画卷,它将信仰、传统、歌舞与美食完美融合,不仅见证了爱情,更彰显了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热爱生活、重视社群的天性。那炽热的生命力与浓浓的温情,足以感染每一位在场的宾客。
结束语
七日虽短,却已让我对此地生了眷恋。霍城之美,不仅在山水之间,更在人情之暖。临别前夕,我独坐窗前,望着天边新月如钩,心想:人生在世,原不过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而有些地方,虽只是暂驻,却能在心上留下不灭的印记。
此地风光,我大抵是带不走的,但那份宁和与恬淡,或许可以长存心间。
2025年8月30日于霍城赛里木湖大酒店
(惠远采摘鲜果)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致谢!
作者简介
刘黑木,原名刘奇,祖籍河南南阳,现居上海。海派山水画家,篆刻家。
—— 欢迎关注——
信箱:13938509519@139.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