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行程依旧马不停蹄,上午便打卡了武威三座重量级文化地标——鸠摩罗什寺、武威文庙与武威西夏博物馆,在古迹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走进鸠摩罗什寺,便与这位东晋高僧的传奇相遇。
鸠摩罗什(344-413)原籍天竺(今印度),是后秦时期享誉天下的高僧,更是中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佛经翻译家,又称鸠摩罗什婆,世人多简称“罗什”。
他的译作字字千钧,流传1600余年未曾有人增减一字,那句家喻户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出自他翻译的《心经》。更令人惊叹的是,我们如今常用的“烦恼”“苦海”“心田”“爱河”等汉语词汇,皆由他首创,其智慧早已融入日常语言肌理。
随后抵达的武威文庙,素有“陇右学宫之冠”的美誉,由儒学院、庙、文昌宫三部分构成,处处透着儒家文化的厚重。
其中,桂籍殿珍藏的48块匾额堪称“活的书法史”:最早的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万世文宗”匾,最晚的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
“聚精扬纪”与“书城不夜”两块匾额,更是在1992年就入选《中华名匾》,成为国宝级的文化符号。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多位孔家后人共同题写了新的“万世文宗”匾,让这份文脉传承有了当代回响。
武威西夏博物馆,其镇馆之宝“西夏碑”自带一段充满悬念的故事。
这块石碑本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是全国现存唯一、保存最完整且西夏文与汉文对照文字最多的石碑,刻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
清嘉庆九年(1804年),我国著名学者、金石学家张澍(武威本地人)因病在大云寺休养时,偶然发现一座被砖石封死的亭子。寺中人称,亭内藏着一块“被施了诅咒”的石碑,无人敢动。张澍不信传言,执意让人凿开砖石,石碑终于重见天日。碑上的文字起初无人认识,这也为“诅咒”之说添了几分神秘;直到他仔细擦拭、反复辨识,才发现碑上既有汉文的《重修护国寺感应碑》文,还有罕见的西夏文——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字密码”破解,终于揭开了石碑被“诅咒”的真相,也让西夏文明的一角得以重现。
除“西夏碑”外、许多国宝级文物真品,如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木缘塔、金碗、银锭等,只能在武威博物馆馆看到。#晒图笔记大赛##镜头里的兰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