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五十五岁,七十年代生人。退休之后,终于能把时间完全交还给自己。这几年走了不少地方,也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不赶路,不凑热闹,一个人,一只背包,说走就走。
我从不报旅游团,也极少与人结伴。倒不是性格孤僻,只是更享受那份随心所欲的自由。不必迁就谁的节奏,不用商量下一站去哪,一切全凭自己心意。出发前,我会花些时间做攻略,但从不把日程排得滴水不漏。路线大致有数,但留足变通的余地。交通工具我倒不挑剔,高铁飞机固然快,但我往往更偏爱绿皮火车——慢是慢了点,可窗外流动的风景,车厢里缭绕的人间烟火,才是旅行中难得的滋味。
每到一个地方,我很少匆匆路过。至少要住上个十天半月,而且偏爱选在居民区里的民宿。酒店千篇一律,但住在寻常巷陌中,才能真正贴近当地的生活。清晨走去早市,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方言起伏的叫卖声、挎着菜篮讨价还价的人们……那才是一座城市醒来的样子。我会找个摊子坐下来,吃一顿和当地人一样的早餐,听他们聊天气、聊物价、聊家常,恍惚间觉得自己不是旅客,而是暂居此处的归人。
白天我安排得很简单,一天只逛一处。可能是一个博物馆,一条老街道,或者只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山。慢慢走,细细看,停下来发会儿呆,拍几张照片,甚至和路边下棋的大爷聊上几句。不像年轻时那般执着于“打卡”,现在的旅行,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不必证明给谁看,也不为集邮般的景点收集,只求内心充实,从容不迫。
到了傍晚,我喜欢在住处附近散步。看放学归来的孩童、下班匆匆的行人、聚在小区门口闲聊的邻居。若是看到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我有时也会混进队伍里跟着比划两下。她们大多热情,见我一个外地人也不介意,反而笑着给我示范动作。音乐响起来,舞步动起来,那一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一下就消失了。
这样的旅行,节奏很慢,但日子却过得扎实。像一个暂时的居民,而不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客。当我感觉已经熟悉了那里的菜市场、记住了街角的模样、甚至习惯了方言的语调时,我便知道,是时候去下一站了。
人生前半程总是忙忙碌碌,为工作、为家庭,很少有机会真正静下来感受生活。而今退休了,时间终于属于自己。旅行不再是为了抵达远方,而是为了找回自己;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或许这就是岁月给我的礼物:不再急于去更远的地方,而是学会在每一个“这里”深深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