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城东浸染了数载光阴,日日与这座古城深邃的肌理悄然互动,那“一城山色半城湖”中最为灵动的半城之水——大明湖,却始终悬而未至。直到前番周末,始邀得同事,自北门始,踏入了这一泓青碧之中。才知所谓揽胜,原非仅观水色,实是步步踩入一幅时光浸染、文墨氤氲的泉城历史文化长卷。
甫入北门,眼前豁然铺展的已是碧波万顷。湖面澄澈如镜,倒映着天际流云,岸柳垂垂,枝条轻拂水面,划开细密温柔的涟漪。
湖畔步道如带,牵引着我们穿行于浓荫与水色之间。
铁公祠静默伫立,祠前古树盘桓,铁铉公那“铮铮铁骨”的凛然风神,透过数百年时空沉沉袭来,令人肃然驻足。
稍远处,汇波楼翼然凌波,檐角飞扬,登临其上,只觉夕阳熔金,晚霞漫天铺洒于湖面,恍然间仿佛高楼自身化作了一枚浑圆的落日印章,重重钤盖于这浩渺水天之间。行至北极阁下,檐角风铎叮当摇曳,其声清越入云,带着几分出尘的幽玄意味,仿佛将大明湖这人间烟水与上方那不可言说的道意悄然牵连。
饱览岸上风光,每人50大洋,便可乘船游湖,一船二十余人,盈盈离岸。
湖风拂面,带着水汽润泽的清凉,荷香盈袖——正是盛夏,接天莲叶无穷碧,荷花或粉或白,亭亭玉立于青盖之间,风过处摇曳生姿,恍若无数凌波仙子翩翩起舞。
机声隆隆,缓缓推向湖心小岛。岛上古木森然,浓荫蔽日,掩映着那座名动天下的古亭——历下亭。亭身古朴,石柱无声诉说岁月沧桑。轻抚亭内碑刻,指尖摩挲着冰冷的字痕,“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的吟诵穿越千年烟尘犹在耳畔轰鸣。
亭前石几尚存,遥想昔年李北海宴请杜工部于此,文采风流,诗酒相酬,湖光亦曾为这盛唐的华章而潋滟增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治理济南的遗泽——曾堤,与杭州西湖苏堤齐名,亦随这历下亭的基石,与粼粼波光相映生辉。
乘舟东望,有“江北第一名楼”之称的超然楼倒映湖中——据导游介绍,夜观此楼,月华与灯光同辉,格外壮观!
曾经令无数人沉浸在《还珠格格》剧情里的“臣妾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组灯,在北岸的钢琴广场——当然也是夜游才能领略其风采。
舟止登岸,再看烟波深处,亭台楼阁玲珑的剪影次第浮现,宛如精工雕琢的浮玉,轻轻缀于这匹辽阔无垠的翠绸之上,水面上浮动着无数流动的光影,将千年古城恒久的文脉与此刻的尘世欢愉,在水波潋滟处奇妙地融为一体。
出南门回望,便是济南旧八景之一的“丹坊耀日”牌坊——由六根红柱支撑,每根柱子前后均有高大的石鼓挟抱,另有十二根朱红柱为斜撑。飞檐起脊,造型优美,脊上和微翘的檐角上,各饰有脊兽;檐下有云头斗拱。黄色琉璃瓦覆盖,檐下云头斗拱承托,额枋彩绘着“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五彩缤纷的图案。正中匾额上“ 大明湖 ”三个镏金大字浑厚古朴。
游湖揽胜,方知它从来不止是一池澄澈之水。那些亭台是凝固的诗行,古祠是风骨的丰碑,荷香是时光的信使,风声是岁月的低语。
于尘世间行走,虽难觅真正遗世独立的蓬岛仙山,心中却大可留驻这样一片明湖般澄澈的所在——设想喧嚣暂歇、万籁俱寂的深夜,我们或能清晰地听见,那水面永恒的涟漪,正轻轻应答着人心深处无声的叩问与咏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