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州北部,京杭大运河畔,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兴济。这里曾经是县治所在,如今作为沧县的重要城镇,依然延续着"兴复王室,兼济天下"的文化血脉,谱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千年沿革:从范桥到兴济
兴济镇古称范桥,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年),这里已设立范桥镇。到了宋徽宗大观初年(1107年),取"兴复王室,兼济天下"之意,改称"兴济",这个充满家国情怀的名字从此载入史册。
元代诗人张之翰在《兴济县》一诗中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兴济县城下,扁舟不敢行。树连云脚动,风卷浪头生。"诗句不仅生动刻画了当地的自然风貌,也印证了当时兴济作为县治的繁荣景象。
明清时期,兴济因其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而日益繁荣,成为南北漕运的重要节点。各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形成了独特的运河商贸文化。
近代变迁:区划调整中的坚守
近代以来,兴济的行政区划几经变更:
· 1949年,建立兴济镇
· 1958年1月,撤区并改为兴济乡
· 1958年9月,改为沧县红旗第一公社
· 1959年,与沧县东风第四公社合并为兴济公社
· 1961年,析出建兴济公社
· 1963年,改为兴济镇
· 1996年,北桃杏乡并入
这些变更背后,是兴济人民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适应。无论行政区划如何调整,兴济人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地理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
如今的兴济镇位于沧县人民政府驻地北22公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万亩,户籍人口5万人。这里交通便利:
· 南距廊沧高速出口仅10公里
· 西南距沧州高铁站15公里
· 104国道、津浦铁路穿镇而过
· 李杜路横贯东西
· 京杭大运河、北排河、余庆屯干渠等3条河渠蜿蜒而过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兴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产业兴旺:多元发展的经济格局
兴济镇以商贸物流、灌溉设备、毛刷、印刷、包装等产业为主,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
商贸物流业依托交通优势蓬勃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商品集散中心。
特色制造业如毛刷产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现代农业在8.6万亩耕地上精耕细作,结合现代化灌溉设备,实现高产高效。
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兴济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最好证明。
文化传承:千年古镇的新生机
尽管行政区划几经变更,但兴济的文化血脉从未中断。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同时积极拥抱现代文明:
运河文化作为大运河畔的重要节点,兴济保留了许多与运河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
民间艺术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教育发展兴济重视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新时代新气象:全国千强镇的崛起
凭借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兴济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同时也是河北省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结语
从宋代的"兴复王室,兼济天下"到今天的"全国千强镇",兴济镇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千百年来,无论行政区划如何变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兴济人始终保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这座运河畔的千年古镇,正如它的名字所寓意的那样,既延续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又兼收并蓄着现代文明成果,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兴济的变迁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史,也是中国千百个小镇发展的缩影,彰显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