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中国环塔丝路集结赛的参赛车辆引擎声首次划破托什干河畔的晨光,这座坐落在天山南麓、与吉尔吉斯斯坦隔山相望的乌什小城,正以一场“速度盛宴”开启文旅发展的全新篇章。作为环塔赛事史上首次踏足的县域赛段,乌什不仅用独特的地理风貌为赛事注入新意,更借赛事窗口,将“丝路古道”的历史底蕴与“塞外江南”的生态之美,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一河隔南北:地理坐标里的文旅基因
让来自浙江舟山群岛的俞郴没有想到的是,行驶到PC3别迭里烽燧打卡点,除了目睹矗立于此千余年的中国长城最西烽,还有柯尔克孜族舞蹈《黑走马》在欢迎他。
在此之前,俞郴所了解到的乌什仅仅是地图上天山山脉南麓褶皱带一个边境小城。事实上,城内的托什干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北岸是连片的绿洲农田,南岸则是戈壁与湿地交织的独特地貌,这种“半城田园半城荒”的景观,正是2025中国环塔丝路集结赛道选址于此的核心原因。
9月8日赛事进入第三天,参赛车辆从乌什县城出发,沿托什干河北岸的光伏基地边缘疾驰,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与金色麦田交相辉映,随后转入南岸的沙棘湿地赛道,车轮碾过浅滩时溅起的水花,与枝头橙红的沙棘果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在湿地里跑环塔,两侧还有百年沙棘树,这种体验太特别了!”赛手钟基在赛后采访中感叹。
这份独特的地理优势,早已在历史中留下印记。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节点,乌什曾是汉代西域都护府管辖下的“温宿国”属地,如今县域内仍保留着别迭里烽燧遗址——残高5米的夯土台历经两千年风雨,至今仍能看到当年戍边将士留下的篝火痕迹。此次环塔赛道特意绕经烽燧遗址附近,当参赛车辆呼啸而过时,古老的烽燧与现代赛车在镜头里同框,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丝路文化”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场景。
千年守丝路:历史沿革中的人文温度
除了自然风光的震撼,更让赛手们印象深刻的是乌什人民的热情。来自阿拉尔的赛手梁超每经过一处PC点,都有前来为赛手们加油呐喊的乌什人民,更有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表演。“快看!那是乌什县演员在表演民族舞蹈!”在别迭里烽燧别长城文化公园门口,24岁的乌什县亚曼苏乡文化站演员米合热阿依·阿不来提和同伴们弹着库姆孜、跳着黑走马,为过往赛手和游客送上祝福。“我们从一个月前开始筹备舞蹈节目,就是想借着赛事向游客们展示当地的民族服装、舞蹈和美食。”米合热阿依·阿不来提说。
这份人文温度,藏在乌什的每一处历史遗存里。在乡村的百年老桑树下,至今仍有老人传唱着关于丝路商队的民谣。此次赛事期间,乌什特意在赛道沿线设置了“历史文化打卡点”,赛手在补给时可现场体验民族舞蹈、美食,这种“赛事+体验”的互动设计,让不少赛手直呼精彩。
赛事为桥梁:文旅赋能未来发展
“以前总觉得乌什太远,这次来才发现,这里的沙棘汁比奶茶还爽口。”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原本是跟着男友来看赛事,却被乌什的美食和美景留住了脚步。她的感受,正是乌什借环塔赛事推动文旅发展的初衷——依托“环塔IP”的流量效应,将地理优势、历史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
如今,乌什已明确“文旅+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在奥特贝希乡建立了乌什县冷水鱼养殖基地,“乌什三文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5年,该乡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规划占地440余亩,预计年产值近1亿元,带动就业600余人;规划“丝路湿地旅游区”,将沙棘种植与研学旅游结合,游客可参与沙棘果采摘、沙棘汁制作。
“环塔带来的不仅是短期的热度,更是长期的发展机遇。” 乌什县文旅局干部努尔比亚·阿不力肯木表示,“未来我们会继续以赛事为纽带,让更多人知道乌什、来到乌什、爱上乌什。”
当夕阳为托什干河镀上金边,环塔赛车的余音渐渐消散,但乌什的文旅故事才刚刚开篇。这座天山南麓的小城,正以“首次拥抱环塔”为起点,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旅新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