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雨过后,咸阳的秋便浓了。风里藏着渭水的潮气,掠过城墙根的梧桐,把叶子染成深浅不一的黄,像给这座城披了件半旧的锦缎。晨雾漫过古渡廊桥时,远处的清渭楼只露个飞檐的剪影,倒让人想起千年前的诗句——“咸阳古渡几千年”,原来秋光里的咸阳,从来都带着时光酿的醇。
咸阳湖
我总爱在清晨绕着渭河边走。芦苇丛已泛了白,风一吹,花絮便飘在水面上,跟着缓缓东流的渭水打旋。偶尔有早起的老人在岸边垂钓,鱼竿垂在澄澈的秋水里,影子被朝阳拉得很长。河对岸的柳树还剩几分绿,却不像夏天那样张扬,叶片边缘泛着浅黄,像被秋阳吻过的痕迹。记得去年此时,我在河边捡过一片柳叶,夹在《咸阳碑刻选》里,如今再翻,叶脉间还留着淡淡的秋香。
穿过滨河路,就到了老街。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两侧的老字号铺子慢悠悠开了门。卖蓼花糖的老板娘笑着把糖摆出来,金黄的糖丝裹着芝麻,甜香混着秋风飘得很远。街角的老槐树落了满地叶子,几个孩子踩着叶子跑过,笑声惊飞了枝桠上的麻雀。有老人坐在槐树下的石凳上,手里摇着蒲扇,跟身边人唠着家常,说“今年的秋比往年凉些,该给娃添件薄袄了”,话语里满是寻常的暖。
晨阳
午后的阳光软下来,适合去乾陵看看。沿着石阶往上走,两旁的松柏依旧苍翠,却在枝头缀了些金黄的叶子,像是给墨绿的衣裳镶了道金边。站在无字碑前,风从梁山吹过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远处的农田里,玉米杆已被收割,剩下的根茬整齐地立在地里,等着来年的春。有农妇在田埂上晾晒玉米,金黄的玉米粒摊在竹席上,被阳光晒得暖烘烘的,远远望去,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也这样晒玉米,我总爱光着脚踩在玉米粒上,听它们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如今再看这景象,秋阳里竟满是乡愁。
傍晚时分,该回城里了。路过咸阳湖时,晚霞把湖面染成了橘红色,几只水鸟贴着水面飞过,留下浅浅的波纹。岸边的长椅上,有情侣依偎着看风景,也有老人带着孙辈散步,手里拿着刚买的糖炒栗子,栗子的香气混着秋风,让人心里暖暖的。湖边的菊花正开得艳,黄的、白的、紫的,一簇簇挤在花坛里,像给秋景添了道亮色。有游人拿着手机拍照,想把这秋光留住,可秋是留不住的,就像时光一样,只能记在心里。
早晨
回到住处时,天已经黑了。窗外的路灯亮了起来,透过窗户看出去,梧桐叶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黄。我泡了杯陕南的秋茶,看着茶叶在水里舒展,想起白天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咸阳的秋没有江南的婉约,也没有塞北的壮阔,却有着独属于这座古城的温厚——像渭水缓缓的流,像老街淡淡的香,像乾陵上吹过的风,不疾不徐,却让人记在心里。
或许秋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时光里慢慢沉淀。就像咸阳这座城,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在秋光里安静地立着,把过往的故事藏在梧桐叶里、渭水波中、老街的青石板上。而我们走过这秋,便也把这城的暖、这秋的静,悄悄放进了心里,成了往后岁月里,想起便觉得温暖的回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