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深圳繁华的城市街道,转入清幽静谧的小巷,一座白墙灰瓦的院落映入眼帘。这里是深圳市龙华区白石龙村,眼前这座看似平凡无奇的小院便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1941年年底,日军占领香港,一大批滞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处境危急。
要保护这批文化精英!中共中央南方局当机立断,周恩来同志亲自部署营救行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广东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受命执行任务。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游击队员和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水、陆秘密交通线,分批转移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1941年12月至1942年11月,这场行动共营救出800余人。
如今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便是这场昔日大营救的指挥机关和接待站所在地。当年的白石龙村在这些文化名人眼中,也成了“希望”的代名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展品,通过多种艺术制作、多媒体、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立体化呈现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大历史事件。
踏入纪念馆,迎接观众的是一位特殊的“讲解员”——智能讲解机器人。它穿梭于展厅,用清晰的语音、翔实的史料,铺开营救画卷:从香港沦陷的紧迫局势,到游击队“海陆空”协同作战的智慧;从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的惊险转移,到村民冒死支援的英勇无畏……科技与历史碰撞,让冰冷的文物“活”起来,让观众仿佛置身于1942年的“秘密战线”,沉浸式体验先辈们的勇气与信念。
馆长张紫歆介绍,2005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白石龙村落成并开馆。2017年,纪念馆启动为期一年多的升级改造,将大量声光电前沿科技运用到馆中,如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打破了传统纪念馆展陈“严肃、冷漠、沉闷”的印象,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沉浸感。
跟随智能讲解机器人的指引,观众踏入“决策厅”,穿行“突围走廊”。泛黄的转移路线图、磨损的竹筏模型、文化名人手稿一一陈列,这些“无声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营救的艰险:游击队员乔装商贩,穿越封锁线时,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村民们星夜赶制“救命筏”,木屑纷飞,汗水滴落;文化名人困在山洞,仍以笔为刃坚持创作……驻足间,人们仿佛与历史深度交融。
正在纪念馆参观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崇理书院学生廖明月感慨道:“机器人讲解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更让我们真切触摸到先辈守护文脉的千难万险。”学生李东波则说:“看到文化名人在困境中依然笔耕不辍,才真正懂得‘传承文化根脉,就是守护民族魂魄’的深意。”
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正在实施“文脉赓续”工程,修缮复原文化名人大营救遗址,广泛收集整理革命斗争史料、口述资料等,开展数字化改造触发更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纪念馆还积极加强与文化名人后代的联络,收集整理文化名人著作,形成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汇编。
重走白石龙村,当初这一被敌寇层层封锁的地方,如今也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变得四通八达。军民协作铺设的“希望之路”,正被火热的大湾区建设注入现代内涵。80多年后的今天,烽火硝烟早已远去,但由此挽救下来的“文化火种”,仍然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作者:中国旅游报 陈熠瑶;编辑:曹雪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