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游客涌入贵州这片清凉之地,驰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也成为热门选择。水雾缭绕,声震如雷,这片山水秘境带给游客的,不仅仅是壮丽景观,更是一场“清新呼吸”的体验。仅今年“五一”节期间,黄果树瀑布旅游区接待游客量达56.6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2亿元。
旅游业发展繁荣的同时,给景区的承接能力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景区路线规划、旅游服务质量等。尤为关键的是,近年来各类旅游纠纷频发,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安全感。
司法前移破解纠纷的“时空困局”
如何让旅游纠纷就地高效化解?更进一步地,如何使旅游纠纷防患于未然?为此,镇宁法院在黄果数瀑布景区设置了法官工作室的方式,以普法宣传积极预防纠纷、以司法调解化解纠纷,尽全力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以及景区的和谐有序。同时也对维护黄果树旅游景区口碑起到的关键作用。
黄果树景区法官工作室揭牌
“设立景区法官工作室的初衷,在于破解旅游纠纷的‘时空困局’。”镇宁法院黄果树环保法庭副院长余婉萍介绍到,“旅游活动是异地的、流动的、短时的,游客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遭遇纠纷时往往会面临投诉难、维权难等困境,从而影响整个旅行体验,若游客返回后再起诉维权,维权时间成本常超过损失本身,同时举证这些也会变得困难,维权效果和维权动力都会大打折扣。”不止如此,旅行体验感差还有可能导致景区口碑“直线下降”的恶果。
在旅游过程中遇见纠纷,就能立刻在景区内诉诸司法近距离反馈、短时间维权——这正是在景区设立法官工作室的意义所在。因此,景区法官工作室能通过这种“司法前移”模式,一方面打破传统诉讼程序的空间限制,另一方面以更专业化、即时化的纠纷化解机制,为游客权益保障和旅游市场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景区内向商户开展法治宣传
三小时高效化解的“司法速度”
今年“五一”期间,正值黄果树大瀑布旅游高峰期,在景区入口,游客李某在拍照过程中不慎撞到张某,导致其眼镜损坏,张某随即要求李某赔偿眼镜损失,李某则认为张某自己没留意,也应当承担部分责任,双方互不相让、发生激烈争吵。考虑到案件涉及侵权责任纠纷,需要专业法律知识介入,工作人员随即将二人带到前方不远处的景区法官工作室。
接到案件后,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的法官第一时间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案件事实,考虑到双方情绪比较激动,法官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一方面安抚张某情绪,耐心倾听其眼镜被损坏的委屈;另一方面指出李某作为张某眼镜损害的侵权责任人,若在法庭的调解下积极履行赔偿义务、化解矛盾纠纷,还能及时享受快乐旅途。在稳定双方情绪后,法官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最后,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李某认识到自己在事件中的不当之处,主动向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了张某需要更换、修理眼镜的600元;张某接受道歉,不再追究李某的法律责任,双方握手言和。
这起案件从受理到成功调解,仅用时3个小时,高效化解了纠纷。真正实现了“纠纷发生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司法保障。
从“事后调”到“事前防”的治理新模式
“除了及时调解纠纷以外,对此类矛盾‘预大于治’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余婉萍介绍到。
为此,镇宁法院还在日常工作中不定期对景区内的商家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商家诚信经营意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同时,法院也会在“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人流量较大时,深入景区向游客进行面对面的普法宣传,提升游客的法律意识,从而起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积极效果。
景区内向游客开展法治宣传
近年来,镇宁法院通过打造“特色法庭、假日法庭、线上法庭”一体化、特色化司法服务格局,优化解纷资源配置,实现了旅游纠纷“快立、快审、快结”,有效维护了游客的合法权益和景区的良好秩序,让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同时也提醒广大游客,外出旅游应遵守公共秩序,理性处理矛盾纠纷,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净媛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