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新闻网
“爸、妈,我出发了!”9月1日,在父母不舍的眼光里,18岁的邢睿霖戴上头盔,跨上人生中第一辆摩托车,向南出发。他的目的地,是位于海南海口市的琼台师范学院桂林洋校区。
“银川距离海口有多远,你知道吗?!”8日晚上的视频电话里,记者的语气听起来有些不“淡定”。
视频另一端,是2007年出生、今年夏天刚从银川九中毕业的邢睿霖——这个一脸青涩又带着仆仆风尘的少年,此刻正坐在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的一间客房里休整。就在当天,他刚刚完成了584.5公里的骑行。
“知道呀!我规划了行程,全程要3000公里以上。”邢睿霖带着腼腆的笑容,语气倒很坚定,“正因为远,有挑战性,我才更想去做。”
对邢睿霖而言,这场摩旅并非一时兴起的冲动。高中时期,他便对摩托车心生向往,在课业压力的夹缝中挤出时间浏览摩托车资讯、观看摩旅视频,心中那份对自由驰骋的渴望悄然滋长。高考一结束,他便迫不及待地报名考取摩托车驾照,用积攒多年的压岁钱买下爱车。随后,他又参考网上摩旅攻略,精心购置了头盔、骑行服、补胎工具、运动相机等全套装备。
邢睿霖用积攒的压岁钱买下人生第一辆摩托车。
尽管整个暑假,邢睿霖已经骑着摩托车在银川、石嘴山乃至西安等地辗转,“试炼”身手,但当父母得知他要独自一人骑行三千公里赴海口上学时,仍坚决反对。
“太远了,太危险了!”父母的担忧溢于言表,甚至愿意“退一步”建议他将摩托车托运。“但那样就失去了骑行的意义。”邢睿霖坚持己见,为了安抚家人,他做足功课,给父母提前下载了实时定位软件,让他们随时掌握自己的定位与骑行速度,还每天通过微信报平安。渐渐地,看到儿子翻山越岭、记录风景的视频,家人们的担忧也化作了理解和支持。
过去的8天里,邢睿霖一路向南,途经宁夏、甘肃、四川、重庆、贵州,并在8日晚上抵达广西南宁。最多的一天,骑行700公里左右。
一路上,他曾穿行在宁夏辽阔无垠的天地之间,也驰骋于甘肃南部的美丽草原;曾在四川不知名的山间小道偶遇炊烟人家,也曾沉醉于重庆如梦似幻的璀璨夜景;曾在贵州体验惊险的高过河漂流,也在广西突袭的滂沱大雨中艰难前行……
旅途也并不全是一帆风顺。在贵州山间的一段爬坡路段,邢睿霖被山上星星点点的民居吸引,心生好奇,便拐入一条狭窄的村道想一探究竟。可路越走越窄,弯急坡陡,很快便陷入无法掉头的窘境。就在他艰难调转时,车身一歪,连人带车重重滑倒在斜坡上。
摩托车很重,一个人根本抬不起来;四周寂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再加上面薄的邢睿霖也不想让陌生人看到自己的狼狈。他咬紧牙关,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硬是将车抬了起来。那一刻,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独立”的重量。
对于邢睿霖来说,这场骑行是成长的“催化剂”。“以前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找爸妈。现在,修车、订房、规划路线、控制开支,全是我自己来做。”他坦言,这段旅程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
一路风尘仆仆,亦有不期而遇的暖意。邢睿霖将运动相机记录下的沿途风光上传到社交平台,意外收获了万千网友的关注与共鸣。评论区里,有人为他加油鼓劲:“一路顺风,太勇敢了!”有人化身“云监工”催更:“快骑啊!我等着更新呢!”还有宁夏老乡隔着屏幕“喊话”:“路过广东的话,能不能给我带份手抓羊肉啊?”
一句句调侃与牵挂,让邢睿霖倍感温暖。“大家的催更、玩笑,甚至‘点菜’,都成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他说,“我想把每一段风景都认真拍好,不辜负这份关心。”
9月13日,邢睿霖将抵达琼台师范学院报到。从银川到海口,3000公里的车辙,印刻的不只是天南与地北的距离,更是一个少年用选择定义青春、用意志回应风雨的成长足迹。邢睿霖的摩旅仍在继续,仍坚持着出发时的朴素愿望,“这一路慢慢骑,骑到尽兴。”
宁夏日报记者 马丽 文/图/视频 部分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