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的雄浑壮阔
与灞水的灵动秀丽
孕育了蓝田独特的地域风情
千百年前
韩愈、李商隐、王维
留下了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等千古名句
千百年后
更多的人跟随诗歌的召唤
追随诗人的足迹
走进充满诗意的美域蓝田
9月9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蓝田县主题采访活动,开展诗人足迹追寻之旅,深入挖掘西安唐诗文化魅力,推介与唐诗相关的旅游路线、历史遗迹、文化景点,立体呈现我市打造“唐诗之都”的火热实践。
采访活动中,蓝田县介绍了深入挖掘王维与蓝田的深厚文化联结,激活唐诗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旅融合与县城发展深度联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等有关情况。滋水小学介绍了唐诗进校园开展情况,学校师生还带来了唐诗诵读节目《锦瑟》,表演了舞台剧《王维在蓝田》。
小布了解到,今年以来,蓝田县依托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优势,梳理出大量与蓝田相关的诗词作品,编撰了《历代蓝田诗选析》,收录唐诗113首,其中诗佛王维作品17首。此外,根据与蓝田有关的唐诗名篇、诗人足迹,策划推出蔡文姬纪念馆、水陆庵、王顺山、蓝关古道东南线,白鹿原影视城、蓝田玉博物馆、汤峪温泉度假区西南线,灞水源头、辋川溶洞、葛牌古镇南线等3条唐诗主题旅游路线。
与此同时,蓝田县在景区内嵌入唐诗文化元素、标识,通过光影技术在辋川溶洞内展示唐诗300余条;将蓝田玉文化与诗中意境相结合,设计推出特色文创单品;依托蓝田厨师文化,结合辋川二十景研制了“诗意辋川”特色菜品,有效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天,采访团还深入探访了白石滩、欹湖遗址、王维孟城坳故居等地,实地感受唐诗穿越千年的魅力与蓝田深厚的文化底蕴。辋川地名的由来也在采访中得到阐释:因其地形四山合围、中间平川,宛如车辋,故得名“辋川”,在秦岭北麓诸峪中独具特色。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在白石滩遗址为大家解析了王维《白石滩》诗的意境与地理特征,指出该处符合河流平缓、河谷宽阔、规模较大等条件,经多方考证确定为原址所在。
张效东老人在王维故居所在地讲解王维的故事
在欹湖遗址区,采访团感受王维诗句中“四面芙蓉开”“莲动下渔舟”“处处采菱归”的昔日美景。孟城坳故居遗址所在地官上村,则被考证为王维初至辋川的居第,周围环境与诗句高度吻合。
辋川是王维的精神家园,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沃土。辋川镇党委书记张毅告诉小布,辋川将借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的强劲东风,依托辋川的秀美山水、享誉世界的文化高地,以活化利用为主线,全力推进“诗画辋川”建设。通过加强历史遗迹保护、深化文化发展研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运用AR、手机小程序等技术,实现“虚实结合”的游览体验,让游客体验“步步皆诗境,处处见王维”。
下一步,蓝田县将以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为契机,以诗为媒、以文聚力,依托“白鹿原影视城、辋川溶洞、蓝关古道”等优质景区、特色点位,挖掘标注诗路、诗迹等重要唐诗现地,聚焦唐诗文化可消费、可转化、可体验特质,实施打卡互动、唐诗对答、汉服游园会等唐诗主题文化活动。持续深度融合“蓝田厨师文化、蓝田玉文化、书法、剪纸”等元素,通过设计“特色文创产品、开设唐诗主题文创店铺”等形式,不断创新蓝田诗词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有效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市打造“唐诗之都”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夏丽娜丨图:记者 尚洪涛 | 视频:常凯奕 王珊 | 编辑:廖辉丨校对:王军望 | 审核:马悦丨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 闫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