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始终牢记嘱托,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以扎实行动交出亮眼答卷——不仅在守护黄河水体健康上主动担当、走在前列,更在优化城市功能、传承黄河文化的实践中持续发力,推动“黄河之滨”焕发多元生机。
如今的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双百”突破:黄河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让沿黄山水“串珠成链”,一条生机盎然的水鸟栖息带顺河延展,成为生态向好的生动注脚。与此同时,城市功能与文旅活力同步升级:以“一园一主题”理念改造提升34万平方米主题公园,12公里健身步道串联起市民“慢生活”场景;1800余场文体活动接连上演,既激活了文旅消费市场,更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鲜亮。
面向未来,兰州将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四大原则,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径,奋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国土绘成丹青 山河妆成锦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黄河水面,兰州黄河风情线便逐渐热闹起来。沿着河岸,一个个茶摊依次摆开,它们不仅是兰州独特的城市景观,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生活百态与经济活力。作为黄河茶摊的早期经营者,王志斌见证了兰州黄河风情线的变迁。“以前的河滩是坑洼的泥土地,树也稀稀拉拉,我们就简单支个躺椅、遮阳伞,一客一位供应上茶水、扑克;现在河边的步行道修好了,植被也茂密了,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更治愈了。散步观景的人多了,黄河茶摊生意也更好了。”
近年来,兰州持续加强黄河沿线科学治理,不断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和旅游、生态和经济融合发展,黄河兰州段两岸,逐渐形成百里黄河风情线绿色长廊,21个河滨公园、55座雕塑“镶嵌”在这条中国最长市内滨河公园和最大城市带状公园里,生态绿化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漫步黄河之滨,可放风筝享受悠闲,亦可刮碗子自在放空,还可乘筏子感受激情,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和历久弥新的黄河文化完美融入生活。
把国土绘成丹青,将山河妆成锦绣,是兰州孜孜不倦的追求。按照1139工作部署,兰州市不断筑牢国家西部、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中将沿黄的山水“串珠成链”,实现黄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一河清水送下游 水鸟翔集舞翩跹
随着兰州水生态环境的整体向好,越来越多的鸟类被观鸟爱好者记录到:小莲花山、沙色朱雀、东方大苇莺……在社交平台,“兰州观鸟”的标签热度逐年攀升,有不少观鸟爱好者频繁更新指南,带大家认识黄河风情线、银滩湿地公园、金城公园、新区秦王川湿地公园等地的各色鸟类,在兰州周边旅行边观鸟也成了新兴的兰州特色旅游项目。
黄河兰州段全长150.7公里,其中城区段47.5公里。这里既是人们的家园,也是多种水鸟生息繁衍的栖息地和停歇充能的补给站。水鸟在湿地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存情况,是评价湿地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水鸟在兰州营造了舒适的“家”,一条生机盎然的水鸟栖息带顺黄河延展。
作为全国黄河流域1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兰州主动作为、先行先试,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建立健全水生态环境问题巡查、枯水期联防联控等工作机制,在黄河干流与白银、临夏等市州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武威、临夏、白银、海东等城市签订污染联防联控协议,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保障一河清水送下游。数据显示,兰州黄河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真正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兰州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马晓英介绍,兰州以河长制、碧水保卫战为抓手,通过工业污染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多措并举,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废水重点排污单位均建成废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十四五”规划以来,累计投入3.95亿元,建成宛川河生态湿地、湟水红古段水污染防治三期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推进庄浪河流域永登段、大金沟流域(范家坪—入黄口)等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完成3014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占比达99.7%,有效防控水环境风险。
科技赋能治理智慧守护母亲河
科技赋能,让兰州对黄河的守护更加智慧高效。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控大厅里,智慧黄河(兰州段)软件平台宛如一位尽职尽责的“医生”,正实时“接诊”黄河的“健康问题”。平台负责人把多才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讲解道:“看,这个站点出现了三级预警。平台已经迅速分析出可能的因素,并且派单给县区工作人员去核查,很快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智慧黄河项目堪称兰州生态治理的科技“密码”。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在黄河(兰州段)干支流的重点断面、重要水源地以及重要汇入口处,精心建成了19座水质实时自动监测站,同时配套了251个视频监控点位,覆盖范围达1.31万平方公里的流域,成功构建起“监测-评价-溯源-风险-承载力-预警”一体化管理体系。
“以往人工巡河,耗时又费力,如今有了智慧系统,就如同给黄河配备了一位AI‘健康管家’,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望闻问切’,从而实现精准治污。”兰州市“智慧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营维护工程师孙永龙一边巡查设备一边介绍。在他展示的监控视频中,河水经过自动采水、智能分析等一系列流程后,pH值、总磷、氨氮等指标迅速呈现出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会立即触发预警。近年来,兰州通过制定“一河一图一策”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大幅提升了应对突发水环境事件的能力。在科技与人工的双重精心守护之下,黄河兰州段的水质持续保持稳定,已然成为兰州一张熠熠生辉的生态新名片。
黄河之滨规划优 爱水节水护家园
秋日午后,漫步在北滨河路边一座花草环绕的公园,你可能不会想到,脚下18米的位置,“藏”着一座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全地埋式净水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作为甘肃省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去年5月,地面部分占地162亩的兰州水生态科普公园建成开放。“真没想到,污水处理厂变成了一座家门口的公园,从楼上观景,也觉得开阔舒适。”家住北滨河路一小区的王女士感叹说。
2023年4月,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全线改造运行后,污水日处理规模由原来的20万立方米提升至40万立方米,覆盖了兰州市七里河、安宁片区,为近80万的人口提供污水处理服务,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标准,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兰州水环境。“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深度处理技术,将水和细菌、微生物、悬浮物等杂质彻底分离,使污水由浊变清并且直接达到城市再生水标准,有效减少该黄河段水中污染物含量。”中信环境技术(兰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对于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水资源集约利用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近年来,市住建局、市工信局等部门积极对接各重点用水户开展节水技术改造,督促多家用水单位开展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回用率。同时,通过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加强供水智慧管网建设等措施,逐步降低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近三年来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均在10%以下。
两山绿化加速推进 三年攻坚筑牢城市生态屏障
南北两山的绿意,是兰州生态建设的“生命线”,更是千万市民触手可及的“绿色福祉”。作为守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系统性工程,兰州两山绿化绝非“单兵作战”——如今,在省市121家单位的包片联动、协同发力下,这项关乎城市长远发展的民生工程正加速推进,让“荒山披绿”的画卷在黄河之畔徐徐铺展。
“从方案制定到落地推进,省市联动为两山绿化搭建了坚实框架。”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规划和项目管理科科长杨辉来介绍,为破解两山绿化瓶颈、提升“两山”“两道”(机场高速、中通道)生态品质,2024年12月,省林草局与兰州市政府率先联合印发《省市单位包片支持兰州两山绿化实施方案》,以顶层设计明确“三年攻坚”目标;2025年3月,省政府在兰州专题召开启动会,121家省市单位主动认领包片任务,正式拉开协同植绿护绿的大幕。根据规划,未来三年将重点完成1.37万亩新造林、2万亩退化林修复、4.6万亩水利工程提升改造,全方位夯实两山生态根基。
截至8月底,“省门第一道”已完成新造林3289亩,退化林修复6848亩,改善灌溉面积6938亩,栽植苗木34.86万株。中通道红线外47.2万个鱼鳞坑等待新绿入驻,红线内(已通车段)完成土壤改良192亩,乔木栽植5557株,灌木栽植35万株。
34万平方米主题公园焕新 90万平方米绿地添彩
“以前来河边就是散散步,现在每个公园都有特色,百合花海、雾化溪流,拍照根本停不下来!”市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黄河风情线的生态之变。
近年来,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坚持“生态优先、一园一主题”理念,对沿河10个主题公园实施改造提升,总面积达34万平方米,成功打造马拉松公园马鞭草花海、百合公园百合花海、廉政公园雾化溪流等标志性景观,安宁樱花大道、七里河玉兰大道、北滨河中路西府海棠长廊更是成为春季“顶流”打卡地。与此同时,以“增绿、添花、加彩”为核心的绿地提质工程同步推进,核心区20公里公共绿地完成90万平方米改造,通过植被优化、景观节点打造,实现“一点一景观、一处一主题、一段一特色”,让黄河岸线成为四季有景、步步皆美的生态廊道。景区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精细化管理的“硬核”支撑。2021年7月1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大景区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为景区保护管理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也成为兰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在此基础上,管委会牵头联动水务、生态、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打响综合整治“攻坚战”:排摸全线210处建(构)筑物,治理历史遗留违建7万余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1.8万平方米,清理沿河趸船27艘、废弃泵站8座,规范流动摊点2万多处、乱停车辆2万余次,劝阻不文明行为3万余次……一系列举措形成“共同抓保护、协同推治理”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环卫保洁与设施维护同步发力,管委会每日常态化冲洗路面、清擦栏杆、清运垃圾,集中规整线缆10万米,维修22公里破损步道及黄河母亲雕塑、中山桥石碑等景观设施,让景区“颜值”与“质感”双提升。
12公里健身步道贯通,72处运动场所便民。“沿着黄河跑步,吹着风、看着景,比在健身房舒服多了!”正在河道健身步道锻炼的市民李先生说。近年来,管委会秉持“亲近自然、简约适用”原则,在七里河黄河大桥至雁滩黄河大桥段新建5米宽河道健身步道12公里,配套10处景观小游园,打造核心区29公里健身步道循环圈,为市民构建起集健身、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慢生活廊道”。
奥体中心片区彩色沥青景观道、金雁片区5.6千米塑胶步道、南滨河路2.7公里塑胶跑道……一项项精品工程落地,让“沿河健身”成为兰州人的生活新时尚。同时,沿线72处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全民健身场所,3000多套自助书吧、环保公厕、健身器材等便民设施,更让景区成为“家门口的幸福空间”。每年“兰马赛”“健步走”“荧光跑”等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市民的运动热情,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攀升。
“白天看非遗展演,晚上赏黄河楼灯光秀,兰州的夜晚太热闹了!”来自西安的游客刘女士直呼不虚此行。管委会深挖黄河文化内涵,成功举办“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展演、黄河之滨音乐节、“黄河之滨也很美”摄影展、张芝书法艺术论坛等文体活动1800多场,为市民游客献上文化盛宴,更点燃了兰州夜经济的活力。碑林、水车园等教育研学基地的培育,与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书法文化交流,让黄河文化得以传承创新;抖音“东方甄选兰州行”“大美兰州在‘线’等你”直播,以及朱军、水均益等知名人士的助力宣传,让“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名片走向全国;与“黄河三峡”“马踏飞燕”大景区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聚焦文旅产业升级,管委会加快打造兰州旅游新高地:完善金城关4A级景区基础设施,推进白塔山综合提升改造、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黄河楼运营开发等重大项目,培育文旅新地标;赴深圳开展招商引资,瞄准智慧景区、城市更新等方向,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100余处休憩服务网点、街景店车、自动售货机,12座文旅驿站,以及全面提档升级的沿河休闲茶摊,有效填补了景区休闲购物空白,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将围绕“十个兰州”建设,以“狠抓落实年”为抓手,深化“五区并举”,做好“五篇文章”,编好景区总体规划,持续推进综合整治,以更高标准守护“兰州蓝、金城绿、黄河清”,全力打造高品质百里黄河风情线,让“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篇。
观澜新闻首席记者 赵文瑞 记者 谭安丽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