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川城区坐601公交车要坐二三十公里才能到达,大部分路程是走在高速路上,两边零星分布着村庄和大片水田。
穿越黄河大桥时,本以为现在只是夏天的末了,理所应当的认为水流应该奔腾向东,结果远远望去如同水镜。
下了公交车是最后一站,要走将近3km才能到明长城地址。
此处多是低矮的土山,起起伏伏,似有边似无边,四周很少看到田地,可能是沙漠一河套的过渡处,很多没有建筑的地方高草丛生。
按照导航穿过五虎墩隧道,却怎么也找不到明长城遗址。
我沿着倾斜的护坡墙爬上了五虎墩隧道上面的山。
看到不远处高坡上那个亭子应该就是长城的遗址了。
此处的地貌有点像黄土高坡的样子,不过长满了草,又很不适。
天边远处的蓝天白云,虽不是在拉萨那样壮观,却也显得很是不用修饰的风景画。
分布情况 :银川市境内长城总长度约90公里,大部分为黄土夯筑,主要包括黄河以东的东长城(史称“河东墙”),长45公里,自横城堡向东跨越兴庆区、灵武市,与盐池段相连;贺兰山东麓的西长城,长38公里,自北向南跨越贺兰县、西夏区、永宁县;还有黄河东岸的“长堤”,位于兴庆区月牙湖乡,修筑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墙体多被河水冲毁,残存遗迹长7公里。
重要关隘:三关口明长城位于银川市西40余公里的贺兰山南部,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明嘉靖十年(1531年)宁夏佥事齐之耗“万金”修筑了南起大坝堡,北连三关口,长达80公里的长城,后被风沙填平,嘉靖十九年(1540年)宁夏巡抚杨守礼重新奏筑修葺。三关口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地形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 特色段落:水洞沟明长城位于灵武市临河镇,东起临河镇下桥村水洞沟以西,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等地出灵武境内向盐池县延伸,全长约34.41公里,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较完整的一段 。其墙外有当年挖的壕堑,虽经几百年风沙填塞,依然可辨。
现在的长城,尤其在这里的长城,不是北京八达岭居庸关那边的长城,银川这边的长城已经完全破烂不堪了。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零零散散延伸到远方,高高的军堡或烽火台,形成了高高的土丘,乍一看,不像什么遗址。
此处的周围围满了栅栏,为了保存仅剩下的土墙不被进一步破坏。
木质梯道每隔一段就会有监控。
“河东墙”的修建与黄河天险的结合:银川东长城(河东墙)修建时,特意选址黄河东岸,借助黄河天险构建“长城+黄河”的双重防御体系。明隆庆年间,蒙古部落曾试图从黄河东岸突破,却因河东墙阻挡,加上明军依托长城烽火台快速传信,调动兵力布防,最终未能成功。当时驻守河东墙的士兵,还会在黄河结冰期加强巡逻,防止敌军从冰面越过黄河、突破长城,这段长城也因此成为保卫宁夏平原农业产区的“屏障”,守护了沿岸百姓的耕作与生活。
长城烽火台的“信息传递传奇”:明长城沿线每隔数里就有一座烽火台,银川明长城也不例外。一旦发现蒙古骑兵南下,士兵会立即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白天)或火把(夜晚),按照“一烟一炮为寇至百人左右,二烟二炮为寇至千人左右”的信号规则,快速将敌情传递到下一座烽火台,直至传至宁夏镇城(今银川)。据《宁夏志》记载,曾有一次蒙古小股骑兵袭扰西长城磨石口,烽火台士兵及时点燃狼烟,不到一个时辰,宁夏镇的援军就抵达战场,成功击退敌军,烽火台的“快速传信”功能在此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明王朝边疆防御的“信息命脉”。
明代时,银川横城村附近的长城边,起初建有11座墩台,经风雨剥蚀,仅存5座。由于它们从特定角度看,状似五只俯卧的老虎,村民们便称其为“五虎墩” ,大家相信这五个墩台有灵性,能镇住塞外邪祟,保佑村子平安,所以长久以来,当地村民都很爱护这些墩子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