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台中返回台北的路上,我选择在新竹停留两天,除了去探访「清华大学」校园,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也想去看看旁边的「新竹科技园」。
从台中到新竹大约是100公里,搭乘普通区间列车需要一个半小时,列车班次很多,使用「悠游卡」刷卡上车很是方便。
「新竹站」是1913年日本人修建的一座德式风格的火车站,看上去很有些异国风情。
新竹车站曾经是清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修建的台湾铁路南端终点,刘巡抚原本计划将铁路修建至台南,后任者因缺乏经费,铁路修建至新竹便搁置起来。日据时期,日本人修通了至高雄的纵贯铁路线,新竹站经过不断扩建成为一座大型车站。
从新竹车站出来就是新竹的商业区,新竹在台湾属于中等规模的城市,人口排名位列第十,但在人均GDP方面却名列全台湾第二位,属于经济高度发达地区。
新竹古名为「竹堑」,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所在地,清治时期大量泉州府同安人大量涌入,雍正年间设置淡水厅进行管理,至道光年间又修筑了城墙和四座城门,火车站附近的「竹堑城迎曦门」是受到保护的历史古迹。
日据时期将新竹与周边地区合并升格为「新竹州」,城市重新规划后,原来的「竹堑城」城墙被夷平成为主干道路,城门也被拆除仅留下了东边的「迎曦门」。
穿过「迎曦门」沿着“中正路”向北,不远处就是日本人修建的「新竹州厅」大楼,这座建筑战后被保留下来,如今仍然是“新竹市政府”所在地。
市府门前广场上立有一座「新竹开拓二百八十周年纪念碑」,由严家淦题字,碑文记载了新竹地区的开拓史。
围绕着「新竹州厅」大楼的基本上都是政府机构,“新竹市议会”似是大厦后来延伸增建的建筑,风格看上去不太一致。
市政府大楼旁边便是“新竹市公安局”,这种规划格局海峡两岸都非常相似,国共两党还真是很有历史渊源的。
这条街上还有一座似是日据时代的建筑,门口标志是「新竹市影像博物馆」,由于时间有限我未能入内参观,据说里面收藏着好多好看的电影。
新竹虽然在体量上无法与台北、新北、高雄、台南、台中那样的城市相比,但却以「新竹科技园」而世界驰名,拥有台积电、联电、联发科等一批世界顶尖的高科技企业。
但从市容上看,新竹逊色于台中,老城区虽然经过整修形成围绕火车站的商圈,但仍然显得杂乱且缺少特色,即使是包含高科技园区、大学园区所在的东区,也看不出任何高科技加持的特色。
我入住的酒店恰巧位于市政府大楼对面,傍晚时分街灯亮了起来。由于一直在下雨,外面的空气有些阴冷潮湿,我打消了逛街的念头,躲在房间里一边看书,一边盘算着明天去清华校园的线路,不知不觉间夜色已深,街上静悄悄的,望不见行人,只闻窗棂上淅淅沥沥的雨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