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旅游协会成立于2024年10月,他们安静地花了近半年时间走访企业、外出考察,最终酝酿出一场与众不同的活动——不以销售为首要目标,而以“故事”为核心媒介。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市文旅局的全力支持下开展工作。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文旅行业深度内卷环境,协会组织理事单位深入会员单位了解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了这场强调原创与体验的活动。
这场活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在文旅赛道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什么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答案藏在“天目湖风物”系列中。协会整合了本地土特产、美食、文创、民宿等多元业态,却并不止步于产品层面的堆砌。他们挖掘每一件产品背后的人情味与城市记忆,让负责人走向台前,亲口讲述创作历程。这一切,都源于溧阳人与生俱来的“原创力”。从把人工水库打造成江苏旅游第一股天目湖,将普通的胖头鱼发展为鱼文化大产业,再到把一条农村公路变成富民强村的“1号公路”,溧阳人始终以无中生有的创造力,将小山水做成生态创新的大文章。这种原创力不仅体现在制造业、建筑业、安装业在全国开疆拓土,更深深植根于文旅行业的基因中,成为溧阳人奋斗不止的精神内核。
现场更像是一个大型开放式沙龙。没有展位叫卖,而是在草坪设座、奉上茶点,让来宾在松弛的氛围中交流。跨界来的不只是文旅同行,还有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商会代表和本地30多家商协会的企业家。信息壁垒在聊天中被打破,资源链接在体验中自然发生。这一切都源于协会的五大核心目标:
第一,打通行业边界,提振文旅人跨周期发展的信心。协会通过“乡遇会”这一跨界平台,推动文旅行业与本地龙头企业对话,借鉴其应对周期波动的策略,帮助从业者汲取创新灵感,坚定发展信心。
第二,激活在地原创潜力,形成风物表达的合力。协会致力于将散落在民间的土特产、美食、文创、民宿、新消费品等整合为具有辨识度的“天目湖风物”系列,将企业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区域品牌合力,并通过快闪市集、品牌联名等方式实现从内容到销售的闭环。
第三,推动精准链接与合作,让好产品对接真需求。通过“文旅跨界沙龙”“风物产品路演”等形式,将旅游场景转化为新消费展示场,打通县域内循环,对接域外资源。协会还将搭建“天目湖文旅供需对接平台”,促进商家、策展人、IP方、内容创作者等多方资源高效匹配。
第四,打造体验式文化场域,让风物成为可参与、可传播的城市记忆。协会引导企业推出如“胖头鱼烹饪课”“金丝楠木雕刻体验”“1号公路骑行+山谷早餐”等沉浸式项目,让游客从“观看”到“参与”,从“消费”到“记忆”,重塑旅行的意义。
第五,打造“天目湖”原创IP,沉淀溧阳文旅的长期品牌价值。以天目湖为文化母品牌,持续注入美食、民宿、非遗、生态等多元内容,通过举办风物大会、发布年度榜单、联合新媒体持续输出等方式,将“天目湖”提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标识,使其成为可持续、可外输的城市文化资产。
协会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体验+展销+沙龙”的新模式,实现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型。而媒体则成为故事传播的关键伙伴——不再追求硬广曝光,而是邀请大家深度体验、挖掘故事,共同打造“溧阳原创力”IP。
这场活动或许规模不大,却指向文旅行业一种新的可能性:比起资源抢夺,更重要的是内容赋能;比起短期转化,更可持续的是情感连接。而这,或许正是小微城市在文旅大赛道中“走得更远”的一种答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