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门广场,到底是啥景观,能在短短一周内,吸引足足 105.6 万游客前来打卡?这股热潮背后,又有着怎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别急,接下来,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圆满落幕后,9 月 4 日下午,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与浓烈民族情感的天安门广场景观,正式向公众开放。广场内那些保留下来的年号台、花卉绿地等核心景观,瞬间化身 “顶流”,成了广大群众缅怀历史、致敬英雄的热门打卡地。大家沉浸其中,仿佛能再次感受到大会举行时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
在众多景观里,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长城年号台,那可太引人注目了。这座高达 14 米的景观,设计得恢宏大气,巧妙地融合了长城元素与纪念主题。它往那儿一立,直接就成了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每天,都有大批群众在这儿驻足,拿出手机、相机,“咔咔” 拍照,用镜头定格下对历史的敬畏,还有对和平的珍视。从高处俯瞰,年号台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不禁心生敬意。
咱们再看看客流数据,就更能感受到公众参与的热情有多高涨了。9 月 4 日到 7 日这几天,广场累计接待游客 62.3 万人次。你想想,这得是多壮观的场面,广场上到处都是人,大家怀着崇敬之心,穿梭在各个景观之间。到了周末,参观人数更是一路飙升。9 月 8 日,单日接待人数就达到了 7.9 万人次;9 月 9 日,客流量直接突破至 18.8 万人次,整个广场热闹非凡,到处都能听到人们交流、赞叹的声音。9 月 10 日,截至下午 4 时,已经又有 16.6 万名群众到访。
短短一周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 105.6 万群众,像潮水般汇聚到天安门广场。他们有的和纪念景观亲密合影,想要留下这难忘的瞬间;有的则静静地驻足,脑海中回顾着抗战历史,表情凝重而又充满感慨。在这庄重又热烈的氛围里,大家共同传递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打卡经历,有网友激动地说:“站在长城年号台前,看着那雄伟的造型,仿佛能看到当年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这一趟来得太值了!” 还有网友感慨:“带着孩子来这儿,就是想让他接受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知道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
其实,这座长城年号台的设计,背后有着诸多深意。它选取艺术化的长城形象,象征着在 14 年抗战中,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的新长城,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且,年号台无论是整体高度,还是长城烽燧与和平鸽的数量,都有着特殊含义,处处都在诉说着 14 年抗战历程。其色彩从丰饶金过渡到曙光红,自然流畅、柔和舒适,就好像在展示着中华民族历经 14 年浴血奋战,最终迎来胜利曙光的艰辛历程。
天安门广场这些景观的开放,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缅怀历史、致敬先烈的绝佳机会。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铭记那段历史,也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汲取前进的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