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文物中提取更多潜藏信息的三维视频显微镜、让观众“触摸”殷商瑰宝的MR设备、将人瞬间传送到电影“浪浪山”的XR技术……这些并非科学幻想,而是正在首钢园上演的现实。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首钢园9号馆与11号棚,一场目不暇接、声不绝耳的文化盛宴在此展开,让观众沉浸感受“科技赋能 创意引领”的文旅新纪元。
数智赋能,让千年文明在指尖“复活”
走进专题展“科技赋能・智汇文博”展区,观众们排队等待“触摸”历史。在沉浸式互动体验区,戴上MR眼镜,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展”展出的妇好鸮尊便浮现在眼前。观众伸手轻触,不仅可以将其360°旋转、自由放大,还能细致观赏青铜器上的每一道纹路。除了“触摸鸮尊”,这款MR眼镜还能让观众“召唤神龙”“破解钺迷”等,让殷商文明在指尖鲜活起来。
观众戴上MR眼镜“触摸”殷商文物瑰宝。
在“穹天玉宇”藻井数字艺术空间前,观众们仰头驻足,惊叹于传统建筑艺术的数字重生。这次的展出呈现了隆福寺万善正觉殿内的精美藻井,以六层天空楼阁精妙嵌套,顶部绘1400颗星象凝成璀璨星图,是中国古代藻井工艺的传世瑰宝。得益于高精度扫描重建、裸眼 3D、三维特效等前沿技术,观众站在四面环绕的LED 屏幕间,仿佛置身天宫银河,头上星辰触手可及。
"穹天玉宇"藻井数字艺术空间展出的隆福寺万善正觉殿内的精美藻井。(彭丹/摄)
数智技术不仅让历史“活”起来,也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洞察细节的“慧眼”。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专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正演示如何从一台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中提取文物中潜藏的信息。只见她将一片金中都遗址出土的瓷片置于镜下,电脑屏幕立即清晰呈现气泡、刮痕等肉眼难辨的细节,“这些正是瓷器烧制或使用的痕迹。”随后,显微镜又对琉璃河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进行解析,高精度成像不仅立体还原形态,还能辅助物种鉴定与保存分析,仿佛为考古学家装上了一双“穿越时空的显微眼”。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分析潜藏在文物中的细节。
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一旁,大屏幕上正对比呈现房山云居寺“濒危石刻”的原始影像与数字化处理后的清晰图像。模糊的文字和斑驳的痕迹在技术加持下逐渐明朗,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数字化修复在文物保护中的力量。据介绍,房山云居寺“濒危石刻微痕数字化”项目针对石经适配“微痕增强”算法,以光源矩阵采集微米级刻痕,重现肉眼看不见的刻痕信息,成果远高于传统拓片信息量。同步构建含微痕增强图、刻痕灰度图、数字线图、电子拓片的“房山石经全信息数字著录”,贯通保护、研究、展示,为千年“石经”永续传承奠定数字底座。
秒穿电影场景,硬核科技塑造文旅新体验
以“智能创造”和“数实融合”为核心的生产力革新已然开始,除了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硬核科技正在彻底改变文旅体验。展会现场,以AIGC、AR/VR等前沿技术为核心,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互动体验场景出现在多个展台。
在9号馆中,由PICO推出的XR沉浸体验项目——《浪浪山小妖怪:妖你同行XR》,成为全场最受年轻人与动漫爱好者欢迎的“打卡热点”。该体验区借助扩展现实(XR)技术,精准还原电影中“浪浪山”的经典场景。在一个达12米×16米的宽敞体验空间内,观众只需佩戴头显设备,即可化身小猪妖或其他角色,进入这个既奇幻又充满温情的故事世界。参与者不仅可以穿行于水墨风格的山林与洞穴之间,还能与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互动,并肩作战,甚至影响剧情走向,直面关乎友谊、挑战与自我成长的抉择。
观众在体验PICO推出的XR沉浸体验项目。
观众不仅可以在“浪浪山”中升级打怪,还能化身“联合国时空特遣队队员”与侏罗纪恐龙搏斗;穿越宋朝古都,与苏东坡把酒言诗;甚至化身太空战士,体验一场太空奥德赛……高互动叙事让观众从“观看”跃向“参与”,构建出完整的沉浸式故事生态。
超高清视听区同样人气爆棚。北京市广电局展示了“5G+8K”超高清制播技术,观众在现场即可体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剧院级声画。这一“北京大视听”超现场文化品牌,通过尖端拍摄、传输与分发技术,实现千里之外的一屏共赏,让艺术走入千家万户。
2025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馆一角。
原标题:《“触摸”千年文明、秒穿电影场景, 来打卡服贸会上的科技文旅盛宴》
栏目主编:江胜信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均主办方供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彭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