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察看某德地图,发现翔安靠泉州水头不远的山里,居然有栋四方形土楼,于是问经常跑山的朋友,得知那里村庄搬迁了,好像要规划一个什么景点项目。了解至此,决定趁有时间过去探一探。
迁走的村庄,连宗祠剩三栋房子
这是一处四面环山的小山谷,原来只有一条通往外面的水泥路。后来厦门准备开发成旅游小景点,又往北修了一条通泉州南翼水头镇的路,形成一进一出两个路口(当然,都可以又进又出)。可能是为了减少破坏山体的范围,在谷底水泥路旁做了个高高的混凝土围墙并填平,想是以后可能会在这上面建相关房子和停车场之类的规划吧。但在这有点自然的地方立起这样一个混凝土建筑,总觉得有点违和,不知擅于规划和绿化的厦门,最终如何修饰这一堵墙,我们拭目以待。
从混凝土围墙顺着一条上坡的山路往里走,没多远总算看到某德地图上标的“蔗下土楼”。如不是特意找来,整座土楼已几乎不可见。楼正面被山土和乱石挡了一小半,而土楼剩其中一面还能看到原来的样子,其余已被爬山虎之类的植物所覆盖。从外围看,土楼明显是塌了,因为没看到人字形的屋顶。
在福建,土楼是特色民居,但它并不是如番仔楼或古大厝那样,是地方文化下直接产生的特色民居,而是以前山贼多,聚集的族群或当地豪绅为了安全而建的防御功能型特色民居。土楼并不都是用土建的,但木头是少不了的,所以,年久没维护的土楼往往会从木质结构先坏,如屋顶,如房屋之间的木质结构。这栋土楼全称叫“刘家土楼”,又称“南山献瑞石堡”,目前网上搜不到更多资料,也不清楚原来几层,现场大门紧锁已无法入内,从门缝看,土楼内部早已杂草丛生。
我向右沿着土楼外围走,想看看土楼其他位置什么情况,或有没其他的入口。但土楼靠山位置的墙面人已不可近,好在所站位置较高能居高临下窥见土楼内部的部分区域。如我前面所分析的,土楼的屋顶已全部塌了,甚至部分乱石墙也有损坏,楼内早已被自然接管,如没清理人无法进入,如不是特意寻踪而来,路过可能也不一定知道这绿意下藏着一座这么大栋的土楼,这就是自然的力量。
我所站位置与土楼残存高度差不多,在这可以看到土楼靠山一角的墙体已出现缺损,里面完全被植物覆盖。
从这才能得见土楼内部,但全被植物遮挡,无法从目测到原来大致的样子。
从靠山下的墙面才能看到土楼一部分的楼子,是福建山区就地取样用乱石垒的墙体,这种墙体十分牢固。
大家注意看手指处,就能知道为什么叫刘家土楼了,这是刘氏公妈厅或祖厝,该村应该以刘姓为主。不过这公妈厅有点小和简陋,可见村子要嘛人口极少,要嘛发展不好。
这是该村剩下三栋房子的其中一栋,也是保存最完整相对较为精致的一栋。这栋房子后面紧挨另一座古厝,但两栋房子的墙体是紧密连在一起,所以我就把它们算做一栋
上一图的两层古大厝后面,带着挺大一栋的另一座古厝,但年久失修有所坍塌和损坏。由于坍塌,屋内也是杂草丛生,从铁门的门缝可以看到内部的景象。想当年这里面可能是一家老少在居住,孩童的玩闹,中年人的忙碌,还有坐在椅子上以慈祥目光看向孙辈的老人,一片祥和的人间烟火气,如今却是人去草生。古厝的夜晚不再是静谧,而是显得破败和阴森。
这是该村迁移后,剩下三栋房子的其中一栋。这座民宅历史一看也有点小悠久,就地取材用人工小修下尺寸与形状的石块垒墙,再搭配传统闽南红砖和燕尾脊,形成与红砖古厝有所区别,但又同样“皇宫起”的建筑规制和布局,是福建闽南山区典型的民居风格之一。
从土楼处下山至现存路段的半坡处右拐,就是上面两座古厝所在的位置。穿过这条简易的两板古桥,就到第二座乱石古厝。偶遇一放牛挖草药的阿伯,于是便上前打招呼看能不能了解到该村的信息。碰巧阿伯就是原来村庄的人,第二座乱石古厝就是他们的老宅。小聊之后,对该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个某德地图上标“蔗下”,但门牌不是这名称的村子,在清朝时有上千人。但后来发生鼠疫,民国时又抓壮丁或自己过去台湾,于是人口锐减,到现在整个村子人丁凋零剩四五十人,难怪公妈厅建得那么小与简陋。不过,现在整个村子都已外迁,阿伯现住在十公里外,平时过来这边放放牛,挖挖草药,幸存的老宅刚好做他存放各种器具和休息的场所。但我忘了问土楼的情况,只好待以后有机会再去了解相关信息了。
某德地图的标示,房子上的门牌,还有路边立的牌子,名称都对不上来。但这里离厦门开发的锄山村不远,想必是把这归到锄山村的旅游项中了。而笔者面向的这条路就是另一个出入口,可以通向锄山,也可以从锄山经过,穿过几十重山到达另一边的山外。然后从这三叉路口往左拐就能很快到达泉州南翼的水头镇,沿途山青水秀,景色宜人。
图源:自拍
文章:原创,除头条转发功能转发外,请勿搬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