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接上篇,对面的竹海和薄云构成的画面,让人觉得不真实。
老房子里光线很暗,又看到箬竹叶,竹叶可用做食品包装物、茶叶、做斗笠用。
上个世纪的老标语还保留着。
6:45,回到民宿,喊醒老蒋,我还意犹未尽,又在附近继续拍摄。
这家云夕天域精品民宿,生意看来一般,昨晚小店老板说,一般都是客人打电话预定,店家才会上来准备。如果人家营业中,我们是不可能住到昨晚的房间的。
这些大树总也拍不够,因为回到家乡,这样的树是看不到的。
淙淙溪水,也要再看看,这些都是童话里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回忆,所以我总是很贪婪地一拍再拍。
这个角度是三叠泉的构图。
环绕村子的溪流有三条,至于为啥溪水叫横坑,是不是三条溪流汇集冲出一个大坑才这样叫,我自己瞎猜的。
横坑村遵循风水格局进行布局。三溪汇流之地建祠堂、社庙、植风水林、形成水口空间。村庄空气清新,负氧离子达到7000每立方厘米以上。(网摘)
这些神庙我不懂,可能就是供土地、山神之类。
下面这张右边的阁楼就是昨晚我们喝酒的地方,位置极佳。
再给大家上几张航拍的照片。
下面这张就是村子三条小溪的位置。
这是我们昨天来的山路。
昨晚来时冒雨在曲折的盘山路前行,当时就觉得这个村庄怎么这么偏僻。
看来任何绝世秘境,都要冲破艰险才能抵达。
远眺横坑村,真正的云端村落。
我还有意外的发现,在另一座山头的坡上还有座村落,后来查地图才知道是我开始也规划去的吊坛村。
吊坛村位置更偏远,规模更小,但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感觉更强。
不管是横坑还是吊坛,还有周围那些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村落,这才是最后的江南秘境。
收拾好行装,努力恢复到原样,统统带走,除了回忆留下。
村里的“长老”们又来给我们送行,用它们特有的方式。
带着斗笠,腰插柴刀的老人,辛劳的一天又要开始了。我们也要继续进发我们在松阳县的最后一个目的地。
回县城的路上遇到一座廊桥,不知是不是横坑村的廊桥。
桥头有粗大的樟树拱卫着神庙。我前文提过,等退休了,我一定自驾再来闵浙,好好搞个廊桥专题的探究。
这个三坑合水,不就是说的三条溪流会合的意思吗?而且外头多画两匹神马。
我查了资料:“坑”表示溪涧,在东南诸方言中普遍存在,并大量出现在东南地区村落地名当中。“坑”作为地名用字遍布于东南丘陵地带,通常出现在自然村、村、乡镇地名中,其意义是溪涧、山谷。实际上,在闽、客、吴、徽、赣、粤方言及土话、畲话等东南诸方言中,“坑”指溪涧很常见(湘语较为少见)。(摘自百度)
一路辗转,回到松阳县城吃午饭,其实才不到十点。人家饭店刚结束早餐,正在忙活午餐,我们吃的是早午餐。
四菜一汤,米饭随意,35元,这家涂掌柜菜很可口,米饭和稀饭尽吃,真地道!
这是我们在松阳县吃的最后一餐,下午我们要赶往在松阳的最后一个点,就是昨天在延庆寺塔看老照片发现的一座国保级的廊桥,这个是我的喜爱,老蒋全力支持我的提议。
旅行结伴不易,喜好不同,性格各异,但这次皖浙之行,我给老蒋打95分,但老请我喝咖啡,把我这个喜欢穷游的人都惯坏了,扣5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