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晚,千架无人机挂载新型冷焰火在武汉江滩的夜空中绽放出一朵巨型牡丹,江滩边骑在爸爸肩头的小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此时的他们已定格下与父辈不同的记忆。在过往的印象里,烟花表演是升空、绽开、定型的直白呈现。如今,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开幕式上,江畔夜晚如星河倾泻,灯光秀与江畔演出交相辉映,构建起“江岸--江面--天际”三位一体的文化体验。现场及线上观众体验到了一场颇具沉浸感的长江文化艺术盛宴,科技赋能长江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荆楚大地生动上演。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屈原名篇《楚辞·九章》的丰富情感、《水调歌头・游泳》的豪情壮志,早已融入湖北文化的基因。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若仅靠传统形式传播,难免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而此次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利用现代歌舞及灯光声效,对这些名篇进行创新展演,体现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赋能价值。它不仅是呈现手段的升级,更是文化传播逻辑的革新,让这些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摆脱时空束缚,以更贴近当代受众审美的方式“活”了起来。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拉近观众与文化的距离。开幕式舞台引入的裸眼3D技术,将雪域牦牛、竹林熊猫、湿地麋鹿等长江流域珍稀动物“搬”到观众眼前,无需借助设备即可实现的立体视觉效果,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空间局限。武汉音乐学院研发的“数智编钟”,通过数字技术复刻古代编钟的音色、演奏技法乃至礼乐场景,观众不仅能听到千年古乐,更通过声光电的协同,“看见”了古代礼乐仪式的全貌。这些创新技术不仅解决了部分文化体验门槛高、传播范围窄的问题,更让当代观众以可感知、可互动的方式接触这些文化内容,推动传统文化从“触不可及的展品”变为“可参与的场景”。
而开幕式在光影设计上的“水陆空”协同,则展现了科技对文化场景“沉浸式构建”的突破。长江大桥与长江二桥之间的江面上,8艘船只搭载1000架无人机燃放烟花,4000架无人机组成的光影矩阵在夜空绘就一场繁华的光影秀。两岸楼宇灯光秀与舞台表演同步联动,烟火在江面绽放时,灯光随旋律变换色彩,形成“岸上有歌舞、江面有烟花、天际有光影”的三维交融效果。这种将自然景观、人文表演与科技光影深度结合的模式,彻底打破了“剧场式”文化活动的边界,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置身其中的参与者”,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情感共鸣,正是传统文化形式难以企及的。
从更宏观的行业意义来看,此次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实践,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当前,各地都在探索“文化+科技”的融合模式,但部分项目存在重技术轻内容或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而武汉的此次尝试,始终以长江文化为核心,无论是裸眼3D为生态叙事服务,还是“数智编钟”为礼乐传承服务,抑或光影秀,都是为长江精神服务。这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科技为助力的内在逻辑,正是科技赋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今,科技赋能已不再是新鲜概念,而是成为推动文化传承、激活旅游市场的核心动力。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成功举办,体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站上新高度。未来,武汉也将勇担支点建设使命,坚持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也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打造璀璨长江文化的新高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戴诗蒙(武汉市硚口区“彩鸿硚”团队、硚口区六角亭街道)
摄影:刘建维、章崴(湖北武汉)
责编:丁楚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