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区指的是四川盆地以西,主要涵盖阿坝州、甘孜州等高原地区,面积约29.83万平方公里,处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阶梯带,海拔从东部的盆地边缘1000米左右,向西升至高原4000米以上,横断山脉的核心段便位于此,贡嘎山、四姑娘山等著名高山纵贯其中,同时,这里又有高原草甸、冰川峡谷、高山海子等多样地貌,形成了稻城亚丁、九寨沟等高原极致美景群。
总之,川西地区与青藏高原主体同属于一个地理板块,同时,川西与西藏的人文也十分相近,两地共享藏文化元素,川西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地,藏族人口占比高达90%以上,只是在藏语和文化支系上,川西属于康巴藏区,语言通用康巴方言,文化上因地处茶马古道核心枢纽,历史上长期与汉族商人、羌族工匠等民族交流频繁,文化更具外向性和包容性。康巴藏族也是藏族三大支系中,最具流动性的一支,相较于卫藏和安多,更善于跨区交流。
而西藏核心区则以卫藏文化为核心,长期受藏传佛教影响深远,语言文化上更具正统性和历史厚重感,在吐蕃王朝和藏传佛教发展历史影响下,形成了藏民族的独特历史脉络。
虽然康巴与卫藏有所区别,但终究同属于一个人文脉络,既然川西人文风俗和地理环境更贴近藏区,为何行政上偏偏划给了四川,而不是西藏呢?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主要从国家边疆治理的角度展开。7 世纪吐蕃王朝崛起,开始逐步向东扩张,并控制了川西高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川西都属于吐蕃王朝的政权边缘地带,但8世纪末,吐蕃瓦解后,川西陷入“诸部割据”时期,在各自独立的地方势力中,与卫藏地区的联系逐渐中断。元朝中央在藏区设立宣政院进行分区管理,此时的川西包括青海部分地区属于朵甘思宣慰司,卫藏地区则属于乌思藏宣慰司,主要管理如今的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另外还有朵思麻宣慰司,也就是青海一片。明朝基本延续了这种分治,到清朝,川西与西藏则在行政归属上进行了彻底分离,并在1724年首次明确划分出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的边界,此时的川西被叫做康区则被划在了四川管辖范围内。
从历史上对川西的归属划分来看,这里自元朝开始,便与藏区核心进行了明确划分,为什么这么划分,川西处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本身属于内地通往西藏的战略通道,古代中央政权,要想有效控制西藏,就需要借助这一通道登上青藏高原,但如果川西划归西藏,藏区各部落联合,规模进一步扩大,很可能成为中央有效控制西藏的阻碍,因此,将川西划归四川,相当于在青藏高原与内地之间建立了一道战略缓冲区,以四川为支点,川西为纽带,既能稳定川西发展,又能为西藏向东开放和交流提供中转站,有效避免了文化和地理衔接上出现断层。
另外,川西紧邻四川盆地,历史上畜牧业产品以及矿产资源外销,都需要经过四川盆地,而川西地区要想获得粮食等产品,也能直接从四川盆地输入,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共生关系,要比川西与西藏新区之间的广袤藏北无人区,复杂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等地理阻隔,要更具依存性。
而这种经济和战略上的定位,在近现代也得到了继承和调整,如今的川西是川藏公路和川藏铁路的必经之地,仍发挥着联系内地与青藏高原的交通枢纽作用,同时也是我国西南边境治理的重要支撑。
川西的行政区划,彰显的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的治理理念,这也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在实践中凝结的智慧所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