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发布2025-09-15 06:00:56
无锡是江南水乡
亦是桥的国度
三万六千顷太湖水气氤氲
古运河的桨声欸乃千年
纵横密布的水网
将这片土地温柔切割
而桥,正是缝合这些
粼粼碎片的银针金线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
瞧 瞧 桥!
桥,是无锡水乡魂魄的具象
是连接地理与人文
过往与当下的生动符号
今日推出
“深读无锡”第二期
跟着小布一起看看
无锡这些桥的历史足迹吧~
石塘桥:一线金光映古今
朝阳从地平线缓缓升起
阳光穿透桥下整齐的石拱
5个桥洞被太阳染上一抹金光
远远望去,一片光影璀璨
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
快门声接连不断
这便是令人称奇的“金光穿洞”
这场奇观的主角
正是静卧在
长广溪湿地公园里的石塘桥
石塘桥位于湿地公园南端
是东蠡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石塘桥原名广济桥
宋嘉定年间
僧月堂化缘建造三桥
名“广济”“保庆”“惠安”
是为石塘桥的前身
元朝末年,无锡守将莫天佑
为抵御明军士兵的进攻
曾“断桥绝路”拆毁石塘桥
直到明洪武年间
石塘桥才得以修复
昔日的石塘桥是
沟通长广溪东西的交通要道
在宝界桥通车之前
从无锡城区前往
雪浪山、鼋头渚等地
都要依傍石塘桥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石塘桥
修建于21世纪初
其交通功能已经被
长广溪大桥所替代
成了湿地公园里
供游人通行的景观桥
新石塘桥“升级”为五孔廊桥
登桥远望,绿树成荫
山峦相接,烟波浩渺
令人心旷神怡
新石塘桥的桥名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手书
梁上刻画着与
无锡相关的历史名人事迹
描绘着独具特色的民风俚俗
桥头亭中有碑书“石塘秋韵”
还有赞美无锡的《忆江南》词:
“吾乡好,最好太湖西。
放鸭橹摇春水闲,
捕鱼网照夕阳低,
万顷碧琉璃。”
无处不彰显着无锡的
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金光穿洞”是时节给古桥的注脚
也藏着江南水乡的巧思
年复一年,金光里的石塘桥
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
也承载着人们
对自然诗意的无尽钟情
吴桥:无锡人自己的“外白渡桥”
无锡历史上第一座钢构桥
在无锡桥梁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这,便是位于黄埠墩西侧的吴桥
从1915年9月安徽籍
“丝茧巨商”吴子敬独资捐建
至今的一百多年间
吴桥几经变迁
最开始,还是老吴桥
那是仿上海外白渡桥而建的
一座长77米、宽6米的下承式
3跨钢架洋松木桥
比外白渡桥
跨度更大、规制更宏伟
这座桥,犹如一架
飞架在运河之上的彩虹
改变了之前靠舟船摆渡的状况
在沟通无锡火车站到
惠山的交通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后来,陆培之
祝大椿、荣氏兄弟等
实业家们筹资建造了
通惠路、惠商桥等
水路交通愈加便利
吴桥周边开始厂房林立
比如丽新纺织印染厂
中国第一制镁厂、利用造纸厂……
无锡民族工商业兴盛的最初模样
就从这里渐渐清晰
除了为城市、百姓提供便捷
吴桥在抗日战争期间
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7年11月
日寇妄想通过吴桥长驱前进
中国军队一支小分队
在吴桥顽强阻击
战役结束
吴桥上留下了很多弹痕
也见证了国人英勇抗日的光辉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
老吴桥迎来了数次修整和改建
1965年,因“老吴桥”无法适应
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
市政府决定对吴桥进行大规模改建
并改名为“解放桥”
改革开放以后
吴桥上来往车辆更加频繁
到1994年11月
老吴桥南侧架起的新桥通车了
“新吴桥”全新亮相
新吴桥,全长1130米
桥面宽30米,是当时
无锡地区河道上最大的一座桥梁
有“无锡第一桥”之称
这座桥的设计、建设、质量监理
都是由无锡自有技术人员完成
在无锡建桥史上都属于首次
桥会老,会变
但人心底的念想,永远都在
吴桥,依然屹立于运河之上
那些关于吴桥的故事、岁月的痕迹
都在江南习习的微风中
迎来属于自己的崭新时代
大公桥上忆“公心”
漫步南长街,踏上大公桥
这座看似寻常的桥
是历史上无锡“千桥会”
全力资助的第一座桥
正如其名“大公”
它的背后有着一段
众筹建桥、福泽乡里的故事
九十多年前的一天
一名丝厂女工
在坐船渡河时不幸落水身亡
激起了渡口建桥的呼声
因资金短缺
无锡民族实业家荣德生
带领乡人创立的“千桥会”
主动承担了造桥工程
就这样,大公桥于1930年建成
大公桥是江南古运河上
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连续钢构桥
这座三孔拱桥充满现代气息
从头到脚都是满满的工业化味道
桥的西侧,曾是近代生产
畅销欧美名牌生丝的永泰丝厂
如今已改建为中国丝业博物馆
记录着昔日“丝码头”的辉煌
而东侧那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就是“书码头”
曾经的“江南第一书码头”
至今依然传唱着清韵的曲调
自1930年到1937年
在这座河网密布的江南小城里
“千桥会”资助修建了八十多座桥梁
千桥会造桥,不仅体现了
无锡由传统水乡向
现代工业城市转变的发展需求
也彰显了锡商群体的价值追求
散财以治乡,造福乡梓
这种济世精神已成为
无锡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
前人造桥,后人享福
如今,大公桥上人来人往
有人凭栏俯瞰运河碧波
看画舫悠悠划过水面
有人在桥边凉亭闲坐
于蝉鸣树影间纳取半分凉意
每当行人的脚步
落在坚实的桥体上
那沉稳的触感便似一场无声的对话
让“大公”精神在岁月流转中
始终焕发着温暖的光
庆丰桥下:“老庆丰”的“新故事”
无锡城北
生活着一群“庆丰人”
他们总是惦记着
那条庆丰河,河上那座庆丰桥
这座庆丰桥
不仅聆听了百年岁月的樯橹声声
见证了庆丰厂的诞生
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兴旺
更看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此相聚相识,又挥手告别
庆丰桥下,几座红砖建筑静静伫立
楼体稳重敦实
这便是庆丰纱厂的旧址
1922年
民族工商业家唐保谦联合蔡缄三
薛南溟等人集资创办了这家纱厂
在正式投产后起名“庆丰”
唐保谦之子唐星海学成归国后
在厂内推行“泰罗制”科学化机械化管理
让庆丰在当时成为
全国第一家电织机全能厂
庆丰纱厂产品质量也因此更加稳定
厂里出产的“双鱼”棉纱远销南洋
纱厂因此声名大振
纱厂不仅出品精良
更藏有着一群拥护
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力量
解放前夕
他们顶着巨大压力拒绝迁厂逃资
在护厂迎解放中起了关键作用
1966年
这里改为无锡第二棉纺织厂
也就是无锡人记忆中
名号响当当的“无锡二棉”
此后的几十年里
一代代“庆丰人”
在这里成长、工作、生活
直到2007年,庆丰纱厂
退出了工业历史舞台
当年的纱声逐渐远去
连同回忆一道
住进了园区新落成的“庆丰故事馆”里
2018年,庆丰文化艺术园区
COLOR PARK在庆丰纱厂旧址上焕然新生
入驻了设计公司、艺术工作室、咖啡馆
在历史文化与时代热潮的交响中
“老庆丰”有了“新故事”
“庆丰”二字总与
无锡的城市记忆牢牢连在一起
它曾是民族实业的一面旗帜
是无锡工人阶级战斗的阵地
如今也是城市文化复兴和创新的温床
迈过庆丰桥
走在庆丰旧厂房的青砖路上
一切都充满新的活力
庆丰还在
它变了,却也没变
二泉桥:桥连犊鼋 泉通古今
通往太湖工人疗养院的路上
有一座提篮式拱梁大桥
两根乳白色肋拱
二十根吊杆,桥体圆润挺拔
将鼋头渚与中犊山连为一体
这就是二泉桥
作为江苏省内首座采用
中承式肋拱桥结构的大桥
二泉桥拥有着现代化的外形:
远看如长虹卧波
俯视如花篮拎攀,颇具特色
1946年,“德慧双绝”的钱基博
钱基厚兄弟同迎六十寿辰
钱基博为著名国学家,钱钟书之父
钱基厚则为时任无锡县商会会长
政商两界皆有声望
为给两位先生祝寿
薛明剑等名士发起倡议
在鼋头渚与犊山之间募建长桥
起初拟名“二钱桥”
钱氏兄弟却以
“与其私之一家,不若公之一邑”
为由婉拒私名
建议改为“二泉桥”
寓意此桥为无锡百姓所共有
亦呼应“天下第二泉”之名
二泉桥的建造过程颇为坎坷
1946年当年
二泉桥就已经完成设计
但募集资金期间
因时局原因被一度耽搁
后来,战后货币贬值严重
原计划修建的七孔桥因经费紧张
先后调整为五孔、三孔
经费却依然难以支撑
不得不搁置停工
直到无锡解放后
才由无锡市建设局
出资完成了大桥的建设
并于1949年五、六月间顺利通车
1996年,出于经济发展需要
无锡市政府耗资
400万元重建了新二泉桥
形成了如今这座宽阔的提篮式拱梁桥
在无锡,为祝寿而建的桥梁并不鲜见
比起宝界桥与长春桥的声名远播
二泉桥更显低调沉稳
它默默承载着一代人的敬慕
与整座城的记忆
悄然静立于山水之间
不争不喧,自有风骨
从前的我们
惊叹于一座座大桥的建起
后来的我们
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却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家门口
你对哪座桥印象最为深刻?
快来评论区和小布说说吧


来源:无锡博报“最忆是无锡”项目团队、无锡发布、无锡广电
编辑:严琳
封面:无锡东侠
校对:李倩
责编:杨珍
分享小伙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