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上海交通枢纽之一的长途客运南站褪去深夜的寂静,被一种特殊的热闹所取代。46名银发旅客手持轻便的折叠小拉车,背着环保袋,彼此熟络地寒暄着。“老张,今朝去南通,准备买点啥?”“听说那边的带鱼刚上岸,便宜得嘞!我再买只散养鸡炖汤。”他们的目的地并非遥远的风景名胜,而是近百公里外、一江之隔的江苏南通农贸市场。
这生动的一幕,是上海交运巴士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运巴士”)创新推出的“寻味”系列定制班线发车的场景。自今年4月成功试水“南通买菜团”以来,一系列以“寻游、寻味”为主题的特色休闲旅游线路,如开往浙江西塘的“寻游”线、开往吕四的“寻味海鲜团”等,因其极致的性价比、纯玩的体验和深入原产地的独特魅力,迅速风靡申城,尤其受到了银发族群体的热烈追捧。这些线路不仅为传统公路客运业注入了新活力,更悄然重塑着上海银发族的休闲生活和消费模式。
跟车奔赴“舌尖上的原产地”
9月11日,新民晚报记者跟随一趟当日往返的“南通买菜团”班车,体验了这趟奇妙的“美食采购之旅”。早上7时,大巴车满载着四十多位兴致勃勃的老年乘客,从长途客运南站准点发出。两个多小时后,车辆平稳抵达南通的“沪蔬通”农贸市场。
随车的上海南站工作人员郑琦就是这趟旅程的“导游”:“这边是买肉和海鲜的,要买菜的往右拐去马路对面,午饭自理,12点50分我们在大巴车这里集合。”市场内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肉禽蛋菜瞬间点燃了大家的采购热情。刚卸货的带鱼、鲳鱼银光闪闪,活蹦乱跳的河鲜水产在盆里溅起水花,本地蔬菜翠绿欲滴,以及现场宰杀的禽类、品质优良的猪肉牛肉......一切都在彰显着“产地直销”的价格优势和吸引力。“这里的海鲜比上海便宜起码三分之一,最主要的是新鲜。”家住南站附近的周阿姨是“南通买菜团”的忠实粉丝,她向记者展示了今天的收获,一大袋肉眼可见新鲜的芋头、一箱带鱼,还有各种绿油油的时令蔬菜。“阿拉老早听小区里姐妹讲,南通这边的菜市场,东西又便宜又好,就是自己过去太麻烦,要转好几趟车。现在好了,交运巴士一趟头直达,不要太方便噢。”
来自普陀区的王阿姨目标明确——来农贸市场买腰果,她告诉新民晚报记者:“我老公特别喜欢吃腰果,买生的腰果再用油炒,吃起来口感比较好,我在上海常去的店卖45块钱一斤,这里的腰果卖38块钱一斤,我一下子买了10斤,关键是每个腰果的个头还大上不少。”
像王阿姨这样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这条线路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市民的采购需求:大巴通常清晨从上海出发,约两小时后抵达南通市区旁的“沪蔬通”农贸市场,给乘客充足的三到四个小时进行采购,随后再集合前往紫琅花谷景点,最后返回上海。对于时间充裕的退休族而言,这既是采购,也是一种休闲社交活动。
有乘客笑言,南通买菜团的票价简直是“白菜价”。那么,被频频称赞的“白菜价”究竟有多便宜?新民晚报记者从交运巴士获悉,4月初的“南通买菜团”票价仅9.9元每人,起初是为了做口碑,如今客流形成后,价格也趋于正常,9月11日的行程价格为55元每人。这与动辄近百元的高铁票或自己开车所需承担的油费、过路费、停车费相比,优势极为明显。
被高铁“逼”出来的转型之路
“现在搞的这些‘寻’系列班线,其实是我们面对市场变化,被倒逼出来的一条新路,也是我们深耕多年后的一次转型。” 强生交运巴士安全运营部经理曹博文向新民晚报记者坦言。
近些年来,随着高铁网络的飞速扩张,传统长途公路客运业务量持续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客流连续下滑了好几年,在整体客流不高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新的生存方式,” 曹博文表示,“我们的优势在于对长三角地区风俗风物的深入了解,以及遍布上海的6个客运站点。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把‘运输’变成‘服务’,把‘班线’做成‘产品’?”
基于这样的思考,一场深入市场的调研开始了。团队发现,上海庞大的退休群体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和强烈的出行、社交、采购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但他们普遍对价格敏感,厌恶传统旅游团的强制购物,且希望行程轻松、安全、便捷。
“南通买菜团”的创意便应运而生。长三角地区物产丰饶,南通的农产品、吕四的海鲜、嘉兴的杨梅,久负盛名。4月,首趟“南通买菜团”开通,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初战告捷后,交运巴士迅速丰富了产品线,形成了如今的“寻”系列定制班线:“寻游”西塘古镇、“寻味”吕四海鲜、杨梅等。“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出‘寻根’系列班车,比如说有些祖籍是宁波的上海市民可能也想回家乡看看,尝尝家乡的美味。”
“纯玩团”背后的运营智慧
交运巴士的这些特色线路之所以能迅速建立口碑,与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密不可分。首先,是极致的“纯玩”理念。所有线路绝不安排任何强制性购物点,彻底打消了老年人最大的顾虑。“我们就是提供交通服务,顺便帮他们规划好时间和目的地。到了地方,他们爱怎么逛就怎么逛,完全自由。”曹博文说道。
其次是建立在深度考察基础上的定制产品。“比如‘寻味’线路,去哪里吃饭,买哪家的杨梅,参加哪个农贸市场的活动,都是长途客运南站工作人员前期多次去当地实地‘踩’出来的。”郑琦介绍说,“我们要找到真正好吃、好玩、性价比高的地方,这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与地方政府、基地的紧密合作。例如,吕四的海鲜团与当地的开渔节活动相结合,南通的买菜团与大型农贸市场联动。“这些都不是我们单方面能做到的,很多都是和当地政府或相关协会合作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双赢。”
第四是灵活多样的产品设计。除了火爆的一日往返团,交运巴士还尝试过更深度的“两日南通买菜团”:第一天上午出发去苏州的古镇,下午到南通入住酒店,接下来的时间由乘客自由安排,第二天早上再发车去“沪蔬通”采购。
面对主力客群银发族,交运巴士还采取了最“接地气”也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扎根社区。“我们的各个客运站,和属地的很多街道都是共建单位。每次有了新线的消息,我们都会通过街道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发布,”曹博文表示,“国有企业的牌子、进站安检的安全保障、规范的管理,这些都能让乘客们更加安心。”
未来将继续优化产品
在9月11日的旅程中,郑琦将乘客们都拉进了群聊,在群里,很多阿姨爷叔都主动来问:“下一趟两日游的‘南通买菜团’什么时候开票啊?”也有乘客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可以取消紫琅花谷的行程,大家对这样的公园景点普遍不太感兴趣,最好优化一下。”
谈及未来,交运巴士的思路非常清晰。“目前,‘寻’系列定制班线仍在不断试水和迭代。”曹博文表示,“我们会通过问卷等形式收集乘客反馈,看看哪里还能改进。如果市场反响持续向好,我们不排除将一些热门线路固定化,甚至推出周末班车。”
业内人士指出,交运巴士的“寻”系列定制班线超越了简单的交通服务,成为链接上海与周边城市资源、促进区域消费流动、丰富市民生活的重要纽带。每月从南站、虹桥枢纽发出的前往苏州、宁波等地的“演唱会直通车”,同样是这一思路下的成功实践。同时,这也是传统服务业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一次精彩微观实践。它精准抓住了都市居民的深层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将交通资源、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高效整合,不仅为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更提升了特定人群的生活品质,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微循环。
记者手记
交运巴士的一日游线路,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对市民日常需求的细致体察和精准满足。它用一张张便宜的“白菜价”车票,巧妙地连接了城市的喧嚣与菜市场的烟火气,连接了现代都市的便捷与江南古镇的韵味,也让退休老人的菜篮子更丰富更新鲜。一趟趟往返的巴士,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生动地诠释着“长三角人”越来越开阔的生活半径。
这些“寻”系列巴士,承载着的不仅是去采购的乘客,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一群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重新找到社交圈子的欣喜雀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