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文化名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而随着9月日历的开启,荆州要办喜事的节庆氛围越来越浓。
荆州城市主干道两侧,鲜艳的节庆道旗迎风招展,各大商业商圈的户外大屏、电子显示屏上,第二届楚文化节宣传海报纷纷亮相,将千年楚韵与现代都市巧妙融合,提前点燃市民对这场文化盛宴的期待。 与之相呼应的是,网红博主们受活动组委会邀请,在悉尼歌剧院剧院、美国时代广场、新加坡金沙娱乐城、埃及金字塔等世界标志性地段打卡,展示中国荆州楚服战国袍,将楚文化节的信息传播到海外。
要是几年前跟荆州人聊“楚文化”,大概率会得到一句无奈的笑:“知道是老祖宗的东西,但跟咱过日子有啥关系?” 可随着楚文化节的到来,街上穿楚服的姑娘能跟你唠半天“郢都旧事”,出租车师傅会主动说 “要不去车马阵看看?比兵马俑还老些”,这变化,不是突然来的,是荆州把“千年家底” 从 “仓库” 搬到 “客厅”,还顺带搞活了日子的结果。
荆州办楚文化节,不是“蹭文化热点”,是 “终于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用对了地方”。这一次,荆州终于把千年“家底”整明白了!
1. 说荆州是 “楚文化 C 位”,不是吹的 ,老祖宗的痕迹早扎在街头了
很多人知道楚国都城“郢” 在荆州,但少有人说清:这 400 多年都城史,不是博物馆里的冷知识,是渗在荆州人生活里的。
就说荆州博物馆里那把越王勾践剑,1965 年在荆州望山楚墓挖出来的时候,考古队员擦干净泥土,剑刃还能轻松划开 20 层报纸 —— 现在你去博物馆,能看到工作人员隔着玻璃给它做恒温恒湿保护,旁边的说明牌写着 “剑身铬盐氧化处理,2000 多年不生锈”。
不止这把剑,馆里的楚简上写着古人的“请假条”“账本”,漆器上的凤鸟纹现在还印在荆州的文创帆布袋上,甚至街头早点铺的 “米元子”,都能跟楚墓里出土的谷物遗存对上 —— 老祖宗吃的米,跟现在荆州人早餐桌上的,说不定就是一个品种。
更别说楚国的“精神家底”:老子在荆州写《道德经》的传说,屈原在郢都写《离骚》的故事,现在成了荆州中小学的 “校本课”—— 我碰到一个荆州中学的学生,说老师带他们去纪南城遗址(当年郢都所在地)上历史课,站在夯土城墙上,能想象出 2000 多年前 “朝聘会同” 的热闹,“比课本上有意思多了,突然觉得楚文化不是老古董,是咱的根”。
所以荆州办楚文化节,真不是“硬凑”,就像陕西办秦文化节、河南办中原文化节,自家客厅里本来就摆着这茬家底,只是以前没好好擦干净给外人看而已。
2. 博物馆和车马阵不是 “打卡点”,是荆州的 “底气身份证”
去年我陪朋友去荆州,先逛了荆州博物馆,再去楚王车马阵,朋友总结:“这俩地方能把‘荆州有文化’这句话焊死。”
先说博物馆,别光说“20 万件文物” 这个数字 —— 你去了会发现,它连 “西汉古尸” 都敢摆出来,当然是恒温恒湿展厅,古尸的指甲、头发都清晰可见,旁边的展柜里放着墓里出土的丝绸,现在还能看出花纹;还有那些楚式漆器,比如一个彩绘木雕座屏,上面雕着龙、凤、鹿,线条细得像头发丝,讲解员说“当时的工匠得用放大镜一样的工具才能刻出来”。最有意思的是,博物馆现在搞 “文物活化”,把楚简上的文字做成表情包,年轻人在朋友圈发 “楚式问候”,老人看了也觉得 “老祖宗的字还能这么玩”。
再看楚王车马阵,离市区有点远,但去了就知道值,不是那种“人造景点”,是真真切切埋在地下 2000 多年的遗迹。你站在观景台上往下看,130 多匹马、30 多辆车整齐排列,马的骨骼还保持着站立的姿势,车轮的木头虽然碳化了,但轮廓清清楚楚。考古队的人跟我说,当年挖的时候,为了保护马骨,他们用了 “石膏固定法”,就像给骨头打了 “石膏”,运到实验室再慢慢清理;现在游客能看到的,只是整个车马阵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区域没开挖,“得等技术更成熟,不能瞎动老祖宗的东西”。
有次碰到个武汉来的游客,说以前觉得“荆州就是看三国城的”,来了才知道 “楚文化才是真硬核”,这就是荆州的“家底” 魅力:不用喊口号,东西摆在那儿,你看一眼就懂。
3. 老荆州的 “意难平”,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懂
现在说荆州“起来了”,得先说说以前的 “难”,不是数据上的“GDP 低”,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 “不方便”“没底气”。
我认识个老荆州人王师傅,今年 50 多,他说 90 年代 “荆沙合并” 那阵,他开的小饭馆差点黄了:“本来在荆州老城区,后来区划调整,路拆了又修,客人绕路就不来了,那时候觉得‘这城咋越调越乱’。” 更头疼的是抗洪,他小时候住长江边,一到汛期就紧张,“家里要备着沙袋,学校会放假让我们去江边帮忙,那时候工业也不敢往江边摆,怕淹了,所以荆州以前没啥大工厂,年轻人都往武汉、广州跑”。
最让人“窝火” 的是交通,王师傅说 2010 年前后,他去武汉看亲戚,“早上 6 点坐大巴,堵在路上能到中午 12 点,高速路窄,还老堵车,后来有了动车,也要 2 个多小时,直到荆荆高铁通了,现在一个半小时就到武汉,我上周六早上还去武汉吃了碗热干面,中午就回来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还有个细节,以前荆州人跟外人聊家乡,要么说“关羽大意失荆州”,要么说 “我们那儿有古城墙”,再问就没了,不是不想说,是除了这些,好像没啥能拿得出手的,“就像家里有传家宝,但藏在箱子底,自己都快忘了,更别说跟人显摆”。
4. 荆州现在的 “冲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这几年荆州的变化,不仅仅是GDP突破3500亿,向5000亿级城市、全国百强进军,更多的是老百姓也能 “沾光” ,家旁边的工厂多了,路宽了,玩的地方也多了。
先说工业,以前荆州人找工作,要么去小作坊,要么出省到广东,现在不一样了,随着银科新材、江瀚新材、达雅生物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不少年轻人进去当技术工,“一个月能拿六七千,比在外地打工强,还能照顾家”。对了,湖北全国5G工厂最多的城市不是武汉,也不是宜昌、襄阳,而是荆州。
美的在荆州建了产业园和大工厂打造年产值超300亿全国性基地,街上跑的物流车,很多是拉家电零件的。王师傅的儿子就在美的上班,他说“以前儿子在广州,一年回一次家,现在每周都能回来吃饭,这就是最好的变化”。
交通更不用说了,荆州机场通达全国5大航区,26座城市,一期改扩建进入倒计时;荆荆高铁通了之后,到武汉荆门十分方便,年底随着襄荆联通,又将多一条北上通道;以前过长江就一座桥,现在好几座在建中,过江隧道也在加紧谋划中;武松高速、当枝松高速加紧推进中,街上的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也多了,年轻人说“现在荆州跟武汉的生活节奏差不多,就是房价还没那么高”。
文旅这块更明显,古城墙修复后,晚上会亮灯,很多人在城墙上散步,城楼下还有摆摊的,卖楚文化小饰品、荆州特产;随着荆州古城全力冲刺5A,东门内新增了停车场、张居正街成了真正的步行街,三义街改造提升接近尾声,关帝庙改扩建正酣......
方特主题园里的《楚乐》演出,每次都满座,演员穿着楚式礼服,用编钟、古琴演奏,好多家长带孩子去看,“让娃从小知道楚文化是啥”。近年来,荆州开始了战国袍IP的打造为楚文化节造势,节假日街上经常搞楚服巡游,姑娘们穿着曲裾、直裾,手里拿着油纸伞,不少市民跟着拍视频,发抖音,“感觉荆州一下子活起来了”。
5. 楚文化节不是 “面子工程”,是荆州 “算明白账” 了
有人说“办文化节是务虚”,但荆州人知道,这是 “务实”,不是为了热闹,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荆州能干嘛”。
对内来说,现在荆州人聊家乡,腰杆硬了。以前说“我们有三国”,现在会补一句 “我们还是楚文化源头,越王勾践剑在我们这儿,楚王车马阵比兵马俑还老”;学校组织学生去文化节当志愿者,孩子们回来会跟家长说 “原来我们荆州这么厉害”—— 这种自豪感,不是靠 GDP 能买来的,是 “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的踏实。
对外来说,文化节就是“名片”。以前外地投资者来荆州,可能会犹豫“这地方是不是太老了”,现在来了先去博物馆、车马阵,再看亿纬锂能的工厂,就会觉得 “荆州有历史底蕴,也有产业实力,能投资”;首届文化节期间,就有几个新能源企业跟荆州签了约,“他们说看好荆州的交通和人才,也觉得这地方有活力”。
更重要的是,荆州终于“找着自己的位置” 了。不是跟武汉比工业,跟宜昌比旅游,而是“把楚文化当招牌,把工业当底气,两条腿走路”。就像王师傅说的:“以前荆州是抱着金饭碗要饭,现在是拿着金饭碗,一边让人看碗多好,一边自己用碗吃饭 —— 这才叫会过日子。”
最后说句实在话,荆州办楚文化节,不是“蹭文化热点”,是 “终于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用对了地方”。以前的荆州,像个守着老宅子不敢开门的人;现在的荆州,是把宅子打扫干净,开门迎客,还在院子里种了新庄稼,既让客人看老宅子的好,也让自己过好日子。
楚文化节不是终点,是荆州“醒过来” 的开始:它挺起的胸膛,不只是 “我有千年历史” 的骄傲,更是 “我能把历史变成未来” 的底气。
欢迎来荆州,你可能会发现:街上的楚文化元素更多了,工厂的烟囱更旺了,老百姓的笑容也更甜了。
恭喜荆州,这次终于把千年“家底”整明白了。
这才是一座千年名城文化自信该有的样子:不是挂在嘴上,是落在日子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