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齐岚森
9月15日,与2025长江文明论坛同期举办的长江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介会召开。会上,正式发布了长江流域首张《“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该地图由长江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联合流域内13个省(区、市)共同编制,系统梳理并呈现了长江沿线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
地图整体涵盖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24个城市、52个非遗与旅游融合点位、104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全面呈现了长江流域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果。
展开地图正面,一幅生动的长江流域图跃然眼前:13个省(区、市)的地标建筑被细腻勾勒——从青海的塔尔寺、重庆的洪崖洞、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到南京长江大桥、上海东方明珠塔,每一处都是地域文化的缩影。
地图两侧集中展示了13个省(区、市)的非遗与旅游融合点位,每个点位都清晰标注着名称、地址以及可现场体验的非遗项目,让大家循着地图就能找到“可看、可玩、可感”的非遗旅游体验。
翻开地图,随着江水流动,长江流域百花齐放的非遗世界尽展眼前。
来到青海,格萨(斯)尔的史诗传唱、河湟剪纸的灵动线条、热贡六月会的民俗节庆,都是这里的文化名片;行至西藏,藏族唐卡的绚丽色彩、芒康弦子的欢快舞步,再到班戈非遗博物馆,尽显雪域高原的神秘;步入云南,白族扎染的清新蓝白、鹤庆银器的精雕细琢、迪庆锅庄的热情旋律,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人流连忘返;走进贵州,雷山苗绣的精美纹样、水族马尾绣的独特技法、苗族银饰的璀璨光芒,在贵州非遗博览馆就能一站式领略。
步入四川,川剧的变脸绝技、蜀锦的华美织纹,还有古羌城的羌笛演奏,都是蜀文化的鲜活体现;到了重庆,铜梁龙舞的磅礴气势、大足石雕的精湛工艺、荣昌陶器的古朴厚重,蕴含着巴渝人文气质;驻足湖北,鄂州雕花剪纸的细腻、楚式漆器的光泽、蕲春艾灸的养生智慧,黄鹤楼的传说故事更添文化意境;走进湖南,湘绣的灵动针法、浏阳花炮的绚丽,还有长沙花鼓戏、常德丝弦让人难忘。
来到江西,景德镇瓷器的匠心、瓷板画的惟妙惟肖、南丰跳傩的民俗、婺源篁岭的晒秋习俗更是非遗与生活的融合;行至安徽,宣纸的洁白柔韧、芜湖铁画的刚劲有力、徽菜的鲜香滋味、屯溪老街的徽墨制作,让人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步入江苏,南京云锦的华贵、宜兴紫砂的雅致、秦淮灯彩的璀璨、苏州平江路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体验,充满趣味;来到浙江,龙泉青瓷的温润、庆元木拱桥的精巧、畲族三月三的热闹、云和梯田的芒种开犁节,尽显农耕文化智慧;最后到上海,豫园灯会的热闹、江南丝竹的悠扬、顾绣的细腻,还有沪剧的唱腔,都是海派文化的代表。
再看地图背面,这里是13省(区、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集中展厅:每省(区、市)精选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共104项在此呈现。无论是西藏的唐卡、四川的蜀锦、云南的扎染、贵州的苗绣,还是安徽的传统制茶技艺、湖南的彩瓷烧制技艺、浙江的龙泉青瓷技艺,每个项目都辅以图片与简介。即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长江流域非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这份《“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不仅是一张导览图,更是长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长江旅游的“通行证”,让大众能循着长江水,亲近非遗、体验传统,做长江文化的见证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齐岚森拍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