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施雯
绍兴师爷的“鼻祖”是谁?网红景点鉴湖又从何而来?
在浙江绍兴这片孕育江南稻作文明的土地上,江南粮食文化陈列馆如一本立体的粮食史书,静静诉说着鱼米之乡的沧桑与辉煌。
这座坐落于绍兴柯桥区中心粮库的展馆,串联起从远古到现代的粮食文明轨迹。
今日,和潮新闻一起走进展馆,解锁江南粮食文化的基因密码。
老物件里的时光印记:从青铜农具到官斗的文明对话
步入展馆,仿佛穿越时空长廊,一件件老物件诉说着江南粮食生产的演进史。
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上,印证着宁绍地区五千年前的稻作文化;绍兴博物馆捐赠的4件青铜铲、锸、凿、锄,泛着青绿色的铜锈,见证了青铜时代江南精细耕作制度的诞生。
绍兴出土 春秋战国青铜农耕器 记者 施雯 摄
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民间收藏家捐赠的清朝官斗,这个刻着精准刻度的木质容器,不仅是度量工具,更是古代粮食分配制度的鲜活标本:10升为一斗(约12.5斤),10斗为一石的换算方式,让现代人得以触摸到古代粮食计量体系的脉搏。
此外,模拟复原的民国泰丰米行、老柒油坊的传统油车,以及用于稻谷脱粒的打谷桶、去壳的木砻等农具,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江南粮食生产生活画卷。
方寸之间的时代记忆:新中国第一套粮票的收藏故事
展馆的“镇馆之宝”——1955至1957年发行的全国第一套粮票,共计9枚,如今已存世稀少。
全国第一套粮票 记者 施雯 摄
这组珍贵藏品的背后,藏着一段粮食人的执着故事:建馆之初,当地粮食系统工作人员听闻上海一位集邮爱好者藏有此套粮票,历经多次登门拜访,最终以诚意打动对方,将这组见证粮食统购统销历史的实物带回绍兴。
在那个“出门带粮票如同现在带手机”的年代,粮票是生存的通行证,从一根油条到一盒饼干,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展馆通过全国通用粮票、地方油票等近百种票证的展陈,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到 “票证时代” 的生活印记。
平粜法的千年回响:范蠡智慧照亮现代粮食安全路
“粮食史话” 展区中央,讲述了绍兴悠久的粮食历史,这里曾是“商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的政治舞台,绍兴当地人更是把“商圣”范蠡当作是绍兴师爷的鼻祖来顶礼膜拜。
展板上详细解读了范蠡提出的 “平粜法”—— 在谷价过低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在价格过高时以低于市场价出售,这一蕴含宏观调控智慧的粮食政策,被学界认为是我国现代粮食收储体系的雏形。
“平粜齐物” 的理念穿越两千余年时光,在当代粮食安全战略中依然闪耀。
展馆通过对比范蠡的粮食调控思想与现代粮食储备制度,清晰呈现了中国粮食政策的历史延续性。
鉴湖碧波润粮仓:马臻筑湖书写的水利传奇
粮食的丰歉,从来离不开水的滋养。展馆专设板块讲述绍兴鉴湖的来历,这座由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在滋养着江南粮仓。
展馆介绍了公元140年,马臻如何利用 “山 — 原 — 海” 的地形特点,修筑127公里长的湖堤,构建起 “上蓄洪水、下拒咸潮” 的灌溉体系,使47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黄酒制作互动小游戏 记者 施雯 摄
鉴湖的故事远不止于水利。
作为绍兴黄酒的 “生命之水”,其清冽的水质成就了 “酒乡” 的美名;作为历代文人的精神家园,李白、杜甫、陆游等都曾为其留下诗篇;而马臻因筑湖触犯豪强被诬告致死的故事,更让这片水域成为为民造福的精神象征。如今,作为大运河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鉴湖依然在用千年未变的碧波,诉说着水利与粮食、自然与文明的永恒共生。
从春秋战国的青铜农具到数字时代的智慧粮库,从范蠡的平粜理论到现代粮食安全战略,江南粮食文化陈列馆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粮食文明图谱。在这里,每一件老物件都是文明的路标,每一段历史都是未来的启示,它们共同见证着:粮食,不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文明的血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