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海
本文原为怀柔区“百村史话”撰写。原题为《人文荟萃南大街》部分配图源于智慧软件。
怀柔城区,有个叫南大街的地方。二三十年前人们提到这个地名时,大多时候说的并不一条街道,而是指怀柔镇下辖的一个村级农业基层组织。
南大街村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10月至1949年初。当时,人民政府把怀柔旧城西南隅的西大街,也就是现在商业街南北小街以西的,盐店胡同、苦水井胡同、西马道、南马道等街巷的常住居民,划成了一个行政村。从那以后,这个区域就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基层组织——怀柔南大街村。
村子的范围是由西门里开始,沿着府前街路南往东,到现在园林绿化局大门对面,再往南,接着沿南门大街北口(北小街北口)南过十字街,到南门里,至现在红螺浴池墙北;再往西沿南马道西段到城隍庙(现在青春路一院);往北折沿西城根(西马道)到西门里;然后往东折返到园林绿化局路南的北小街北口闭合,这一片就是南大街村的范围了。
不过这是个大致范围,最近南大街的几位老乡亲说,今南小街路东,东马道北有十几户也属于南大街的村户。
其实这个村就是古怀柔城的街市。这里面有东西走向的街路,像府前街西半部、东门大街(现在的商业街)西半部;也有南北走向的,比如西马道、署前街(盐店胡同)、南门大街(南北小街)、苦水井胡同(现在工商银行对面)、南马道西段等。
因为村域南北纵跨现在商业街的西段,而商业街在老辈子叫南大街,所以这个村就叫“南大街”了。
南大街从建村的初期,到1958年,全村人口才405人。1989年的时候,全村有318户,农业人口616人,非农人口230人,村域面积是0.71平方公里。
后来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加上城镇建设又断征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有160户从原来的住地陆续搬到城北的“北园”了。
过去村属土地大多在怀河下游左岸,从北往南再往东,呈弧形零散分布。
大致是北起潘各长(未搬迁前)村东南,过京引进水闸、水库长副坝、湖光小区、怀柔二中、担子山、龙山、庙城北、两河村西北、杨宋庄再往北一直到王化村西。
1955年,全村共有河滩、台地868亩。1958年修怀柔水库,占去了368亩。后来土地又继续减少,到1961年,全村剩下土地320亩;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只剩耕地220亩了。由于村庄村户嵌在城区之内,人多田少,多年来村经济收入主要靠工、商、服务业。
从社会管理上说,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完全不一样,在城里”套””个村庄,让城市居民搞农业生产,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可是有道理的。
其一是,数千年以来,中国一直就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农为本,各朝各代管理者对乡村里社的管理驾轻就熟。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在进城之初,缺少城市管理经验,而农村工作经验却是炉火纯青。因此,在城市内实行乡村管理,有利于迅速恢复基层政权建设。
其二,就怀柔镇南大街来说,设村之前,村域内的居民除了走伕贩卒、零工店伙、旧署杂差,也有不少在城边儿以农为业者。
另外,尽管一些人在城内长期经营店铺,而在城外或他乡亦有亩数不等的田产。所以解放之初,人民政权在县城内设村行政,条件充分。
其三,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城区内工商业极度薄弱,失业人口多。为迅速恢复生产,加速经济建设,改善民生,在城区实行村社制、农工商并举完全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而今,在经济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后。为全面实现小康,消灭城中村,加速现代化城镇建设,提高村、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需要。
怀柔古城南门外行宫 李祥绘制
下面再说说南大街村的历史变迁。
明洪武十三年设怀柔县,十四年开始建怀柔城。至成化三年,当时的“南大街村域”在城内正南的中间位置。
到了弘治十五年,顺天府和兵备道评估怀柔”城大民少”,就在重修时把城的西半部削去了。西城墙从龙山脚下内缩至今天的“青春路”以后,南大街的村域就在城的西南角了。
整个明清时代,南大街村域内的街巷都属于“东坊市”,县府对住户实行保甲制管理。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四年,“东坊市”曾改称“东坊里”,南大街村域位置没变。
民国二十五年到三十四年,村域属于日伪第一警区的“伪城关乡”。民国三十四年到三十七年,乡改镇。村域归怀柔县“温阳镇”管。
1948年12月怀柔解放,村域属于新怀柔七个区中的“第六区”。1949年初,成立“南大街村”后,归城关区管。年底,又归属于怀柔五个区中的“第一区”。
1950年,怀柔城区设城关镇,南大街村是镇辖村,统属第一区。1955年,村里成立初级社;1956年7月,初级社提升为高级社。8月,撤销了一区,但南大街仍属城关镇。
1958年9月,村归入“东风人民公社”。1959 年 3 月,设立“城关人民公社”后,南大街村属入城关公社,到了 1965年5月,又进入城关镇。
1979年初,城关镇又变回“城关人民公社”,原来的城关人民公社改称“中富乐人民公社”,南大街村再次归入城关公社。
1980年城关公社又改成了“城关镇”。1990年2月,改城关镇称“怀柔镇”,从那时到现在,南大街村始终是怀柔镇辖村。
南大街在这六百多年里,村里一代代村民和市民,以自己的历史担当,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创造和丰富了一方水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南大街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社会基层组织尽管规模不大,但也是随着中华数千年文明一步步从历史中走来的,也必然烙印着各个时期的文化痕迹。
然而,厚重的村文化已经包含在区、县、镇的历史文化之中。虽然区、县、镇志多有所及,但毕竟零散简略,不能具体反映南大街村的历史文化。因此,有必要集中归纳一下。
以下所记内容皆在村域聚落区以及村属土地范围之内。
春秋、战国时期,村域地处古七度水(今怀河)左岸,背靠发源于担子山玉泉的溪流(今商业街)。人们濒水而居。其台地上的民居以及河畔滩地,均在燕国之境。
这一时期,南大街这片土地经历了山戎入侵、齐国助燕讨伐山戎、入属渔阳郡等事件。从出土文物中还可以看出,这片土地早在三千年前后,就已经是今怀柔城的发祥地了。
例如:在怀柔城北,第二中学西侧原村属土地附近,曾出土春秋、战国早期和中期文物178件;在怀柔一中原村属土地也发现十几件战国时期文物。这些精美的生活器具和武器战具生动地展示了,两三千年前,那些濒水而居的人们,所创造的璀璨文明。
在两汉时期,南大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虽然曾频遭匈奴铁骑之践踏,深陷朝代更替之战乱,久历渔阳烽火。但仍在“郭汲治郡”、“张堪惠政”中,与时代同步,与地区人民共同创造了盐铁之利、稻米之饶的经济繁荣。
此时期出土与南大街村土地有关联的文物有很多。今二中院内、体育场、京环宾馆、原博物馆等地,都出土过大量汉代文物。尤其是龙山脚下发现的汉代“铸币场”遗址,更是一抹古代城镇文明的曙光。
魏晋时代,村域内的文化遗存不多。时至隋代,附近出土的墓志,已充分证明村域辖属于“幽州昌平县常盈乡”。
自唐以后,南大街村地划入顺州怀柔县之北境。自此南大街随附近地区,开始进入草原民族和农耕民的族碰撞、相融时期。在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与村域相关的事件有很多。
这里只能择要略举:宋使臣《王曾上契丹事》中有,“过七度河”、“朝鲤河亦名七度河”的记载。在辽代,太祖阿保机、圣宗耶律德光、太后萧绰以及国相韩德让、燕京留守耶律休哥,在燕京和上京间往返时,曾多次驻跸或经临“七度河”。而所谓的七度河正是今怀河左岸“高燥之地”的南大街一带。当然也包括今怀河右岸今庙城。
辽圣宗时期,为了增加粮食生产,以满足燕京驻军需要,承天太后萧绰,于统和十三年,诏许“怀柔、昌平等县诸色人户请业荒地”,并开始在燕山前后以及怀河两岸设寨屯垦。一些分散在怀河左岸的地块,在后世便是南大街村所属之地。
那时说的“怀柔”虽不是今怀柔,但文中的“请业荒地”必然包括顺州怀柔北境怀河下游地区的村属地块。另外,这些地块中发现的元代墓葬遗址,也有力地为村史延续提供了证明。
明清两代,村民聚落地内的文化更为丰富。明末,怀柔乡绅鈡其滢斥巨资在城西南怀河左岸,修筑的“宝带渠”,曾被林则徐记入《历代开治水田成效考》。
明代的兵备道衙门、南马道、魁星楼、西马道、南门瓮城、广济仓、苦水井、城隍庙、署前街盐店胡同、兴隆号。清代的温阳书院、邮递总铺、大商人黄维东黄家大院、聚贤坊。清末民初的亨通烧锅、义利号客栈、布店、杂货店、雪琴医院、保罗医院、基督教会的福音堂、辅仁小学堂、牧师石甘林宅、八道湾胡同、苦水井胡同内的大烟馆等,均在南大街村域。日伪时期,侵华日军在村域的西北角,设立了奴化中国的“新民会怀柔指导部”。
凡此种种,无不厚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今天,虽然大部分建筑已经消失,但每座遗址中都深埋着很多说不完的故事。
例如:450多年前的1562年,怀柔兵备道设立的当年,作为皇帝钦差的顺天巡抚徐绅,就根据怀柔兵备道员张邦彦的提请,向皇帝奏呈了一篇《请抚赏钱粮疏》,此文在今天近似于下级给上级的“报告”。文中披露了怀柔兵备张邦彦关于“黄花路渤海所、慕田峪”等处地方,对待蒙古各部落抚赏的一个“潜规则”。此文对后来的蒙汉和谐相处产生过很大影响。
清康熙末,勤政县令吴景果,为发展怀柔教育,筹资创办了义学“温阳书院”,并用俸银资助有志生员杜贞生考取了举人。
中举后的杜贞生没有外出为官,而是按照吴县令的期望,出任“书院长”。怀柔的“耕读之风由此而昌兴”。
民国时期,以盐店胡同的“盐店”为代表,众多货栈商号均奉行“以义取利,童叟无欺”的信条。由于怀柔城没有票号,不能承兑货款,商业活动中亦有赊欠货物、挪借银钱的,至期必还。清欠日由双方自行约定,结算日多在八月十五或春节前夕。除不可抗力,欠方很少爽约。年底清欠货款被俗称为“总结”,即年终总结清。想如今各个单位的“年终总结”,或许也是源于此。
怀柔“盐店”经营在民国前期出现了很大困难。那时京北地区用盐,都是靠火车由塘沽运往通州,各县的盐商再用马车分运到各县镇盐店。
由于军阀混战,铁路、马车大部北各路军队征用。就在怀柔“和泰号”盐店几乎断货之际,盐店经理孙尔康、何泰丰不得不雇船从通州运盐到牛山,然后再用驴驮运到店。可水运也不容易,那时潮白河上的“洋桥”枢纽刚刚投入使用,各个关节都得“打点”。和泰盐店可费了不少事。
日伪时期。1939年7月1日,侵入怀柔的日本人,“井谷重次、增永政治两人筹设了新民会怀柔指导部”。所谓的宗旨是与怀柔伪政府“表里一体,协力推行新民会之纲领,以实现建设东亚新秩序之理想”。实际上就是对怀柔人们进行奴化统治的文化侵略。这一组织的设立以及活动,标志着日本的殖民文化开始在怀柔地区渗透。
除以上各时期的史实列举,更有散在古籍中的相关诗文,可以证明怀柔镇南大街村文化底蕴之厚重。
怀柔素称“畿辅屏翰”、“京师北门”,而南大街正是古城的坊市之地。昔日的谯楼牌坊、庙宇神坛、公廨馆铺、兵备道署等更是往来官吏、宦游文人的驻足之地。他们在公余或业余,亲足山水怀柔,触目感怀,便洒墨以抒情,挥毫以纪事,为怀柔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以明代文人唐顺之、清代顾贞观、纳兰性德所记最具历史与文学价值。
综看以上可知,怀柔镇南大街这片土地和历代人民,曾创造了远古的文明;曾感受过中古的慷慨悲歌、曾经历无数狼烟烽火、更遭遇过军阀混战以及倭患的灾难。
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重大的转折。当时,与中华民族一同站起来的南大街人民,迅速融入了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之中,并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农业奇迹。
然而,“文革”的十年动乱,也让人民浪费了过多的激情,当全县万余人聚集在村西的土地上,高喊“打倒彭真”的时候,南大街村的粮食产量和工副业收入已经大幅下降。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南大街开始阔步于现代化建设的幸福大道。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土地的减少,村集体的加工制造、维修服务、建筑运输各业蓬勃发展。个体经营更是如火如荼,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步增长。自1998年至现,村民的福利水平逐年提高。
1998年开始,村委每年春节都给60——55岁(男、女)以上村民发放,现金和物质补助;2002年,村集体支出700余万元,为适龄农转工后待业的180位村民入了养老保险。2004年后,每年为发送2500元医疗补助。南大街村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已经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康乐生活。
1997年,市农工委授予南大街“京郊百富村”。2001年,市农工委再授“农民人均所得超万元专业村”。自此至2007年,南大街村又十几次获得上级授予了“优秀党团支部”、“安全”、“卫生”、“平安”等先进集体称号。
如今,南大街的村民们,正以其崭新的时代风貌,在现代化城镇建设、构筑文明和谐村镇的事业中,快乐地工作着。
南大街村是一本生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史书,它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记刻着过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在书写着未来的美好篇章。
2015年3月24日
本文资料来源:
1.怀柔明、清县志
2.日伪时期档案
3.明《关镇志》
4.刘贤学相关著述
5.张柏林、石永怀等口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