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泸沽湖在晨曦中苏醒,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周围层峦叠嶂的青山清晰倒映。就在这片如诗如画的美景中,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盛大启幕。这不仅是一场满载摩梭民俗风情的文化庆典,更以其独特的民俗魅力与广阔的国际视野,为秋日的泸沽湖增添蓬勃生机,在民族地区文旅促“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湖畔交响奏响民族融合旋律
“这不只是泸沽湖畔的首场交响音乐会,更是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跨越民族与地域界限的音乐盛会,让我们共同在这美妙旋律中,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主持人的话语在宁静的湖畔悠悠回荡,瞬间点燃现场的热烈氛围。
凉山交响乐团以一曲欢快活泼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率先登场,明快的节奏如同一束束温暖的阳光,洒进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田,也拉开了这场音乐盛宴的大幕。
乐团音乐总监唐青石深入采风后精心创作的《祝福酒歌》,巧妙融合了川滇地区酒歌的热情奔放与锅庄舞蹈的豪迈粗犷,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民族聚会之中。
《山河情》以其磅礴大气的交响语言,生动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丽与辽阔,从巍峨高山到奔腾江河,从广袤平原到深邃海洋,唤起了人们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眷恋。而《情深谊长》则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的长河,重现当年彝族同胞与红军之间深厚情谊的感人场景,让那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在音乐中鲜活起来。
女高音歌唱家杨倩的歌声宛如泸沽湖的湖水一般,清澈纯净又富有灵动之感,时而婉转低吟,时而激昂高歌,与交响乐完美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民族情感长卷。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这里碰撞、交融,仿佛是一场跨越民族界限的对话,诉说着各民族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景。
文化根脉演绎摩梭文明新篇
“泸沽湖,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据介绍,在泸沽湖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古、彝、纳西、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摩梭人,以其独特的母系家庭结构和神秘浪漫的走婚习俗,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赞誉为“人类母系社会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此次转山转海节活动中,摩梭文化以多种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得以生动展现。民族群舞《太阳来到我的家》用欢快的舞步和热烈的情感,生动再现了摩梭人在农耕文明中的辛勤劳作与丰收喜悦,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恩。
情景舞蹈《舅舅的白马》聚焦于摩梭母系家庭中舅舅这一特殊角色,通过细腻的表演,深刻诠释了舅舅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担当,让观众深入了解到摩梭家庭文化的独特内涵。
音乐情景剧《爱在泸沽湖》以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讲述了摩梭走婚文化背后那些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庄重而又浪漫,让人们在感受爱情美好的同时,也对摩梭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多彩的节目不仅仅是对摩梭传统文化的简单还原,更是深入挖掘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创新表达方式,让古老的摩梭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更多人走进摩梭人的世界,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旅融合迈向世界广阔舞台
“泸沽湖属于世界,我们要让它的美走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凉山州正坚定不移地以文旅融合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全域全时旅游业态。
转山转海节期间,主会场与五个分会场(情人滩、走婚桥等)紧密联动,一系列活动精彩上演,涵盖民俗体验、摄影采风、文化展览等多个领域,吸引了来自河南、云南等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怀揣着对泸沽湖的向往与好奇,在这里沉浸式感受摩梭文化的独特魅力,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来自郑州的游客吴梦不禁感叹道:“泸沽湖美得让人陶醉,充满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更是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西昌的摄影爱好者叶琳也兴奋地表示:“泸沽湖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随便一拍都是大片,每一次来到这里,都能收获满满的惊喜。”
随着歌舞《幸福的家园》的旋律缓缓响起,开幕式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圆满落幕。现场观众相互道着“丁布尔甲克”(摩梭语:吉祥如意),带着对泸沽湖的美好祝福,纷纷走向湖畔、草海与村寨,参与到转山转海的行列中。
转山转海,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习俗,源自摩梭人对山水自然的深深敬畏与感恩之情。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都会扶老携幼,沿着泸沽湖虔诚绕行,以这种庄重的方式祈求安康幸福。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已被凉山州正式纳入地方法定节日,盐源、木里两县民众首次拥有了专属的假期。从民间自发的传统活动,到政府主导的大型文化节庆,转山转海节正逐步发展成为继火把节后,凉山又一张耀眼夺目的文旅名片。
正午艳阳照进泸沽湖,粼粼波光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美好画面,也映照着民族地区凭借独特的文化资源,坚定迈向世界的豪迈步伐。(记者 江滢 杨秀 江铜 王泽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