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高山顶上,眺望着我的家乡。你好啊我的中坝沟,我为你纵情歌唱……”清晨的金黄村云雾缭绕,74岁的郝作梅在屋前哼起歌谣。调是借用的老调,歌词则是她自己编写的,饱含着她对家乡——金黄村中坝沟的无限热爱。
金黄村是达州市达川区大堰镇下辖行政村,位于铁山西麓。取名金黄,一是缘于村中有一道名为“金黄岩”的山崖;二是由于每至深秋,山中层林尽染,满目金黄。近年来,金黄村被广为人知,是由于村中有大量历史悠久且至今保存较好的老房子、老院落,并于2017年、2023年相继被评为“四川省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
陈家大院老院落。
金黄村面积15.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463人,现存有中坝沟陈家大院、卢家坡老院子等老民居68座、285间房,其中数中坝沟陈家大院房屋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
中坝沟陈家大院位于一片狭长河谷地,背倚层层叠叠的铁山群岭,正前方有猴子寨等三座小山,长滩河蜿蜒从北流下,在陈家大院前形成“回水滩”,折而向西流去。据资料记载,清朝初年,陈先文从四川营山县迁移至大堰,看中中坝沟这块地方,在此修房建屋、繁衍生息,后为其4个儿子修建房屋,形成4个院落,皆呈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往后年间,其他姓氏人员陆续在此建房,院落最终达到12个,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鼎盛时期常住人口达二百七八十人。
其中,陈先文修建的四个院子规模较大,形制统一,为穿斗木结构,由堂屋、正屋、厢房等组成,布局分明。院中皆有一块平整的地坝供晾晒休闲之用,地坝登檐下台基,均设计有六七层青石台阶,台阶皆用整石条砌筑,部分台阶雕有花纹图案,至今仍保存完好,清晰可见。部分房屋屋梁、门窗也有雕花设计,院中石磨、檑子、碾子等传统农具仍保存完好。一条千年古道从铁山而下,穿过陈家大院、长滩河,掩映在山石树林间。据大堰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安漠介绍,这条古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金黄村境内长达5公里,是早期村落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途中还立有清嘉庆年间的指路碑。
陈家大院房屋上的窗雕。
金黄村藏于深山,曾因交通不便鲜为人知,也一度成为当地的贫困村,村中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村庄的多为老人。但依山傍水的金黄村却孕育了热情好客、勤劳持家的淳朴民风。
年过七旬的吴仕会老两口住在陈家大院的最下面,靠近公路,几十年来,以务农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规律。近几年,由于年龄逐年增大,两位老年人便减少了土地耕种,仅在家门口种点水稻、蔬菜。近两年,他们还在屋前种了一点西瓜,今年虽然天干,但由于老两口勤于浇灌,成熟的西瓜甘甜可口、水分充足。看到记者到访,吴仕会连忙切开一个西瓜,招呼记者一行坐下休息。
同样热情的还有74岁的当地村民郝作梅。据了解,金黄村被评为“四川省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后,前来参观中坝沟陈家大院的人日益增多。每次有人参观,郝作梅总是乐此不疲地主动带路,热情地介绍起村落。记者到访时,郝作梅还挽起裤腿,带记者淌过没过小腿的长滩河,到对岸山上探访千年古道。记者提醒她注意安全,她却走路带风,直言“没得问题,走惯了”。说郝作梅是金黄村的“代言人”毫不为过,只上过两三年学的她对金黄村的历史和古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她还借用老调子,写了一首歌颂家乡的歌。
金黄村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传统院落、千年古道,群山环绕、森林茂密的自然生态也常常吸引人们前往探访、游览。近年来,金黄村还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蜀秀源生态石蛙养殖场利用金黄村清冽的山泉水大规模养殖石蛙,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的同时,拉动南瓜、黄粉虫等种养殖产业发展;村集体打造70余亩标准化辣椒种植基地,为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村集体年增收约20万元。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浪潮,大堰镇将金黄村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提上重要日程。大堰镇提出,将加快金黄村对外通道升级改造,破解发展交通瓶颈;统筹得天独厚的铁山森林、石峡子水库等生态资源,培育近郊休闲游品牌,推进“共享农场”建设,借鉴“千万工程”成功经验,让城市居民在田园风光中重拾乡愁记忆。
如今的金黄村早已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依靠历史悠久的传统院落及良好的自然生态,正勾勒出一幅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图景,正如郝作梅歌中所唱:“环山公路又宽又广,山里野果又甜又香,石峡子水库就在身旁,水中鱼儿慢慢游荡。太阳一出闪着金光,这里人们喜气洋洋。”
达州融媒记者:何双将 通讯员:李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