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走英雄路,拜英雄魂”,是我很长一段时间践行的方式。每年,总要出去跑几趟,观赏沿途景观,体味风土人情,膜拜英烈。
那年,我从齐齐哈尔南去泰来县拜谒江桥抗战纪念馆后,返回时没有走回头路,而是直接从泰来县坐火车南下去了通辽市。在通辽市住了一夜,次日一早,便乘长途车北上二十余公里到了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镇里,有嘎达梅林纪念馆及起义遗址。
嘎达梅林纪念馆曾是达尔罕王的兵营,也是嘎达梅林起义处。
纪念馆前有嘎达梅林塑像。只见骏马前蹄扬起,嘎达梅林高举驳壳枪,英姿勃勃。
嘎达梅林起义处石碑立于纪念馆右后方
1892年,嘎达梅林出生在哲里木盟(今通辽市)达尔罕旗(今科尔沁左翼中旗)腰茫哈苏木(今舍伯吐镇)塔木扎兰屯,汉名孟青山。嘎达梅林的蒙族名叫那顺木德,因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故称嘎达。
16岁那年,嘎达到达尔罕旗卫队当兵,历任旗卫队章京、昆都、扎兰、梅林等职,掌管130名骑兵的卫队,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嘎达梅林。
1916年,东北军阀张作霖与常住奉天(今沈阳市)的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商定开垦该旗的大片草原为农耕地。张作霖从东北地区将一部分汉人迁入漠北农垦,平时种地,战时当兵。到1928年,达尔罕旗(达尔罕亲王封地包括今天的通辽市、霍林郭勒、科尔沁左翼中旗、吉林省公主岭市、梨树县、四平市和双辽县、辽宁省康平县一部分,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四分之三的土地都被开垦成农田,使得原有的牧场大幅缩小,牧民被迫背井离乡。嘎达梅林多次到垦务局反对开垦农田恢复牧场,却被免职。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替了张作霖的职位,继续推行开垦蒙旗土地的政策。嘎达梅林等人便发起“独贵龙运动”,即所有参与请愿的人在纸上围着一个圆圈签名,借以隐藏领头人,然后前往沈阳向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请愿。结果,嘎达梅林和多名请愿代表却被关进牢狱。11月13日夜,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其其格会同一些人前去劫狱,将嘎达梅林救出。于是嘎达梅林便组织了七百多人参加的“抗垦”起义。
最初,由于力量单薄,为了躲避达尔罕旗卫队的追捕,嘎达梅林被迫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后来,嘎达梅林在北山遇到了白龙。白龙是一名汉族好汉,也是农垦兵出身。他在北山地区召集了一大批被地主老财和权贵逼得走投无路的汉人以及蒙古人,落草为寇。
嘎达梅林逃到北山后被白龙所救,双方尽管民族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敌人,于是在这片土地上达成了“蒙汉”同盟,制定了统一的行动纲领,提出“合作不是当匪,而是为百姓除害”和“打倒测量局,不抢掠民财”的口号,转战于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哲里木盟一带。
他们的起义得到了民众的支持,队伍逐渐发展到1000多人。他们不断出击,烧毁荒务局,赶走测量队,阻止了张学良和达尔罕王爷的“放垦计划”。
为了剿灭嘎达梅林,达尔罕王爷便求助于东北军。1930年底,张学良命张海鹏(后投降日军,成为汉奸)部一个骑兵团和汤玉麟属下骑兵第17旅李守信(后任伪蒙古军总司令)团出兵,配合达尔罕王的蒙古军队围剿嘎达梅林。
面对强敌,嘎达梅林决定再次采取化整为零的对策,将大队人马分散活动,有二百余人继续跟随嘎达梅林。
1931年4月9日,起义队伍在毛都花庙一带遭到东北军骑兵第17旅李守信部的伏击,经过激战,嘎达梅林率领残存的三十余人撤退到通辽北舍伯吐附近的乌力吉木仁河畔的洪格尔敖包渡口,开始渡河。不料河水湍急,还夹着浮冰,嘎达梅林率领数十人一时被困在湍急河水中。东北军追军赶到,39岁的嘎达梅林中弹身亡。
李守信割下嘎达梅林的头,装在木匣里送给汤玉麟。汤玉麟又交给了达尔罕王亲王,并在旗内悬挂示众。
五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军全部撤入关内,牧垦草原的计划也没有得以实施。
嘎达梅林领导的这场抗垦斗争代表了草原人民对生存的追求。尽管起义时间短暂,但蒙古牧民将嘎达梅林视为保护草原的象征,对他怀有高度崇敬之情。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在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伦河洪格尔敖包渡口处修建了梅林庙,借以纪念嘎达梅林。
1990年,科尔沁左旗在嘎达梅林的牺牲地又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科尔沁左翼中旗(原达尔罕旗)保康镇有嘎达梅林广场,广场正中,耸立一座嘎达梅林纪念碑。
嘎达梅林的抗垦斗争是内蒙古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壮举,表达了草原人民反压迫、图生存的坚强意志。
可惜的是,当初嘎达梅林曾为之浴血战斗过的科尔沁地区,由于过度的开垦,大片土地都趋于沙化,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科尔沁沙地”。而嘎达梅林牺牲的乌力吉木仁河也早已断流,成为一条沙沟,四周是一片片望不到边的沙化土地和一座座沙包。没有了曾经的大草原,也没有了“丰收在望”的“土地”。
在嘎达梅林牺牲的第二年,人们就创作出一首怀念英雄的歌曲《嘎达梅林》,并一直传唱至今: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啊
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
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歌声悲壮而沉重,不禁把人带到那曾经的过去,仿佛嘎达梅林就站在眼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