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毛婷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仙果寺
在陕西秦岭深山里有一方寺院,名为仙果寺,寺院旁的一棵古银杏已矗立了上千年。它的树干要五六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枝桠如伞盖遮天蔽日,叶片在风中翻动时,像撒落一地的碎金。
这棵见证了佛、道、儒三教交融的古树,如今在政策东风与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迎来了跨越千年的守护升级。
古树里的神话与乡愁
仙果寺的青石板路上布满青苔,寺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神像并排而立,接受着乡民的香火。而寺旁的古银杏,早已成为比寺庙更重要的精神地标。
当地人流传着这样的古老传说,当年三位圣人在此对弈,遗落的一枚棋子落地生根,历经千年长成了这棵参天大树。
66岁的护林员吴俊,守了这棵树30多年。他感叹小时候树就这么粗,现在头发白了,树还是这么壮实。 他回忆以前村民们常摘银杏果白果烤着吃、炖鸡汤,那香味能飘半条街。
银杏树
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周建云教授提醒,这美味藏着风险,白果外皮有毒,碰了会皮肤发痒,必须去皮后高温烹煮;叶子泡水喝也得遵医嘱,不然容易中毒。
更让村民牵挂的是另一个温暖的传说,四川后生为救病重的母亲,千里迢迢来佛坪找姓白的大夫求白果,绝望时古树落下三颗果实,竟治好了母亲的病。
久而久之,古树成了当地人情感的寄托,就像墙上有求必应的锦旗一样,都是对它的敬畏与感恩。它不是普通的树,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老祖宗。
从经验发展到有章程
在古树粗壮的树干上,一道焦黑的痕迹格外刺眼。那是早年当地出现自然山火留下的印迹。古树怕火、怕虫、怕雷电,以前护树全凭经验,心里总没底。
在北京奥运那一年这棵银杏被列入了古树名木保护名录,有了初步的制度保障,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今年3月中旬,首个《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古树保护从行政法规层面得到了硬支撑。
千年古树
这场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汉中监管分局指导的活动,给汉中市 545株古树捐了4764万元保险。不管是暴雨雷电砸伤树干,还是需要专家来复壮救治,甚至古树倒了砸到人和东西,都能走保险报销。现场工作人员的话让吴俊放了心。
更让他惊喜的是一套智慧监测设备。这些价值 20万元的仪器挂在树枝上、埋在土壤里,能实时测土壤湿度、空气质量和树木状态,数据直接传到管理平台。
就像给古树装了智能体检仪,有没有病虫害、缺水不缺水,手机上就能一目了然。周教授拿起手机展示监测曲线,上面清晰记录着古树的 “健康状况”。
林学专家还现场开课,从日常巡查到病虫害防治,给护林员和志愿者们讲了实用技巧。“以前碰到树干流胶都不知道咋办,现在心里有谱了。” 吴俊认真记着笔记。
仙果寺
给 72 万棵古树“上保险”
佛坪的这棵古银杏,只是陕西古树保护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陕西有超70万棵古树木,全国仅有的 5 棵超五千岁的古树全在这里矗立,由此该省份也成了是我们名副其实的古树资源大省。
随着当地有关部门签下对明树保护的相关条例后,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守护树木工程正式铺开。
这不是他们公司第一次做这件事。
为古树上保险
广东南华寺的 206 株古树、山西五台山的 419 株古树、四川翠云廊的 7803 棵古柏,都有了专属保障。"翠云廊的古柏我们还捐了 30 万修复资金,真正让金融成为生态保护的活水。
现在再去仙果寺,除了香火味,还能看到监测设备的指示灯在闪烁。吴俊每天巡查时,会先看看设备上的数字,再摸摸古树的树干。以前下雨怕淹根,刮风怕断枝,现在有科技兜底、保险护航,这树肯定能再活一千年。
达成保险约定
结语
夕阳下,古银杏的影子与仙果寺的飞檐交叠在一起。这棵见过千年风雨的古树,曾靠神话传说凝聚人心,如今靠着政策、科技与责任获得新生。
正如陈遥在启动仪式上说的发言,保护古树不只是护一棵树,是护我们的文化根脉。那些挂在枝头的守护牌、藏在土里的监测仪,正是文明永续的最好见证,在秦岭深处,一场跨越千年的守护约定,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