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仪陇:川北客家第一县的文化觉醒与产业突围
前 言
在嘉陵江畔的川北大地上,仪陇县以“川北客家第一县”的独特身份,串联起客家移民史、红色革命史与现代振兴史。作为西南地区第二大客家人聚集地,这里30万客家人(占全县总人口26%)用三百年时光,在马鞍镇等29个乡镇构建起“耕读传家”的文化肌理。本文将从历史脉络、文化特质与发展路径三个维度,解析仪陇如何以客家文化为支点,撬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客家印记:移民史诗中的文化密码
(一)迁徙与扎根:从粤闽赣到川北的基因延续
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广东韶州客家人沿长江逆流而上,最终在仪陇的山地间定居。马鞍镇丁氏庄园的108间房屋,以“背山面水、藏风纳气”的布局,成为客家建筑活化石。这种建筑智慧至今仍体现在“德乡慢村”民宿群中——青瓦白墙的川北院落与客家围屋元素交融,2021年改造完成后,带动1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5万元 。如今,仪陇县更以“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将客家建筑美学融入全域旅游规划,仅2025年上半年便接待游客57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7.2亿元。
(二)舌尖上的迁徙:饮食文化的在地化创新
仪陇客家水席以“九大碗”为核心,融合粤菜的精细与川菜的浓烈。客家阿哥烤全兔传承人吴琼花,将祖传技艺与环保烤炉结合,产品远销马来西亚,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客家牛肉非遗工坊通过标准化生产,带动周边2000户农户养殖黄牛,2023年入选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成为经济动能——2024年客家餐饮相关产业产值达3.2亿元,占全县GDP的1.1%。
(三)非遗活态传承:从田间地头到文化殿堂
仪陇金龙舞省级传承人李晓艳,在复兴镇组建40人舞龙队,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多次登上央视舞台。莫氏古琴制作技艺传承人莫尚刚,其手工斫琴技艺被拍摄成纪录片《莫氏古琴制作》,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文化符号,更转化为经济动能——2024年非遗相关产业产值达3.2亿元,占全县GDP的1.1%。离退休干部组建的“客家文化推广队”,通过客家山歌展演、非遗课程等活动,年均惠及群众4300余人,成功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文旅体验项目。
二、文旅破局:从文化资源到产业资本的转化路径
(一)红色引擎驱动:打造“双核联动”旅游IP
朱德故里5A级景区以“扁担上的家书”等实物为载体,年接待游客445万人次,综合收入16.8亿元。在此基础上,景区创新推出“红色+客家”研学线路:游客可在客博园体验“涯说客家话”,在琳琅村参与客家剪纸制作,2024年此类项目吸引研学团队超50万人次,人均消费提升30% 。张思德干部学院新校区2025年4月投用后,已完成培训4.5万人次,成为红色教育与客家文化融合的新地标。
(二)景镇融合战略:构建全域旅游生态
马鞍镇以客博园为核心,打造“客家民宿博览园”,三栋仿围屋建筑内设置非遗村落与琳琅剧场,使游客过夜率从2019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42%。更具突破性的是“德乡慢村”项目,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精品民宿,2022年开业后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20万元。丁字桥镇乐兴场的客家集市,通过山歌对唱、农耕体验等活动,年吸引游客1.2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 。
(三)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仪陇探索“客家文化+”模式:客家挂面企业建成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产品销量增长40%;客家黄酒与电商平台合作,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这种跨界融合使文旅产业对GDP贡献率从2019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18% 。红线里婚恋艺术街区项目投资2.3亿元,将婚庆主题与客家民俗结合,预计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拉动周边消费2亿元。
三、未来图景:文化赋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
借鉴福建龙岩永定中川村经验,仪陇计划在客博园建设客家文化数字体验馆,运用VR技术还原“湖广填四川”迁徙场景。同时开发“仪陇客家”APP,整合非遗课程预约、民宿预订等功能,预计2026年上线后可提升游客消费便捷度40%。安溪潮乡村旅游景区引入AR互动体验,游客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虚拟农耕、非遗展演,预计年吸引年轻游客增长20%。
(二)区域协同发展:融入成渝文旅走廊
与达州张爱萍故居、阆中古城共建“川东北客家文化联盟”,推出跨省联票与主题线路。参考梅州客都人家实景演出模式,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客家母亲》大型实景剧,预计年吸引观众30万人次,拉动周边消费2亿元。2025年入选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市后,仪陇正加速融入成渝2小时经济圈,推动客家文化成为区域文旅新名片。
(三)人才培育体系:激活文化创新活力
设立1000万元客家文化人才基金,与四川美术学院合作建立非遗传承基地,每年培养100名“客家文化创客”。实施“乡贤回归计划”,吸引200名客家籍企业家返乡投资,2024年已落地项目5个,总投资超8亿元。离退休干部组建的“客家产业智囊团”,在广州、上海等地设立12个返乡创业联系点,帮助引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农特产品销售200余万元。
后 记
仪陇的实践证明,客家文化绝非静态的历史标本,而是驱动县域经济的“文化芯片”。通过非遗活化、文旅融合与数字赋能,这个川北小城正将30万客家人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综合收入破60亿元的产业动能。未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仪陇有望成为客家文化传承创新的全国典范,在新时代续写“移民精神”的传奇篇章。



与客家人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仪陇县人民政府. 仪陇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5-06-04)[2025-09-17]. https://www.yilong.gov.cn/xwdt/ztzl/jczwgk/gkly/tj/tjsj/sjfb/t_2185617.html.
[2] 四川在线. 南充仪陇:景镇融合让“景观游”变“全域游”[EB/OL]. (2025-04-08)[2025-09-17]. https://sichuan.scol.com.cn/tfrm/202504/82942087.html.
[3] 仪陇新闻网. 仪陇客家水席:三百年舌尖上的迁徙[EB/OL]. (2024-07-24)[2025-09-17]. http://www.shurl.cc/49377b1d05e5fb720ad2e986e589b6b3.
[4] 梅州客都人家官网. 客都人家文旅综合体运营报告[EB/OL]. (2024-10-29)[2025-09-17]. https://www.meizhou.gov.cn/zwgk/gzdt/qxdt/content/mpost_2690386.html.
[5] 南充市人民政府. 仪陇县首届客家农民运动会开幕[EB/OL]. (2025-04-29)[2025-09-17]. https://www.nanchong.gov.cn/zwgk/zdlygk/xczx/202504/t20250429_2152321.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如需引用,需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