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加坡的游客数量简直可以用“井喷”来形容。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游客,数量直接冲到了145万人次。去年一整年,从中国来的游客总数也才136万人,现在半年就把去年的纪录给破了。
这股热潮让中国一跃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国际游客来源地,把去年还排在第一的印尼甩在了身后。今年上半年,印尼游客数量为130万人次,虽然也不少,但还是稍逊一筹。印度市场同样不容小觑,为新加坡贡献了大量以家庭或教育为目的的旅客。
流量密码不是风景
这波突如其来的流量高峰,靠的不是什么惊艳的自然风光。新加坡官方自己也清楚,要论沙滩海景,他们跟周边国家没法比。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就直言,绝不能因此自满,得把自己的强项发挥到极致。
这个强项就是双向免签。从今年2月开始,这项政策就像一个催化剂,大大降低了中国游客说走就走的决策门槛。光有政策还不够,物理上的连接也得跟上。往返中国的航班运力明显增加,各大航空公司还时不时搞点机票促销,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出行成本。
光是方便和便宜还不足以引爆话题。真正让新加坡“出圈”的,是那些意想不到的文化事件。不管是泰勒·斯威夫特开演唱会吸引了大批粉丝跨国奔赴,还是新加坡男足门将在比赛中的神奇表现意外点燃了中国球迷的热情,这些都成了比旅游广告更有效的“引力波”。
这种非常规的吸引力效果惊人。今年前六个月,中新两国的双向航空客运量高达370万人次,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水平。
这背后,是15家航空公司每周运营着大约426个航班,连接着中国的29座城市,虽然航司和通航城市数量比疫情前(16家,37城)略有减少,但客流的热度却有增无减。其中,上海、广州和北京是客流量最大的三个枢纽。
免签不是免费的午餐
然而,免签入境的便利,很快就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另一面,“免签不是免费”。新加坡高昂的物价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在这个被评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的地方,随便一家普通酒店,住一晚的费用通常都超过1000元人民币。
这种高成本,非但没有劝退游客,反而像一个无形的筛选器。它并没有阻挡人流,而是精准地筛选出了消费能力更强的客群。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去年,即便中国游客在数量上屈居第二,但在旅游消费总额上,却稳稳地占据了第一的宝座。
这种现象背后,是新加坡旅游业对高价值客群的强大吸引力。比如,商务旅客的消费能力差不多是普通休闲旅客的两倍。而作为新加坡旅游战略核心支柱的会展业(MICE),对旅游业的收入贡献占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四分之一。
旅游业的强劲复苏,直接带动了住宿、航空、零售和餐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繁荣。可以说,这种“高门槛”的旅游模式,为新加坡的整体经济注入了实实在在的活力,也巩固了它作为高端目的地的市场定位。
新加坡不卖沙滩卖情怀故事
面对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在自然资源上得天独厚的邻国,新加坡的竞争压力一直不小。他们很清醒地认识到,硬碰硬地比拼“硬件”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从“软件”上寻找突破口。
未来的旅游发展策略,将不再执着于传统的观光项目,而是将重心彻底转向文化、艺术和博物馆这类能提供深度体验的“软件”内容。新加坡的目标是,用独特的文化叙事来打动游客,让他们在离开后,记住的是一个有故事、有灵魂的城市。
发展会展业依然是重中之重,业内预计,该行业今年就能全面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此外,新加坡还在积极筹划,通过优化签证流程、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等方式,持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种战略转型,体现了一种清醒的自觉。它承认自身的短板,也最大化地利用自身的优势。
业内普遍预测,在未来数年里,中国市场仍将是新加坡旅游业最核心的阵地。游客对安全、卫生和设施完善的目的地有着更高的偏好,而这恰好是新加坡的强项,尤其能吸引需求旺盛的中国中产与年轻群体。新加坡的引力悖论,正是在这种成本与体验的博弈中,不断重塑着自己的高端吸引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