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户外探险逐渐由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与自然的深度接触中,挑战自我、探寻未知。探险热情逐年高涨的同时,安全风险与公共资源的消耗也不断攀升。据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其中徒步项目事故数量最多。
一直以来,青岛的“山海魅力”吸引了大量户外运动爱好者,由此也增加了违规探险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违规探险频发,根源在于“约束缺位”。当前,大多景区入口都有安全提示,对违规闯入危险区域的行为提出劝诫和“警示”。相对于强制性的专项法规,这种“软约束”难以有效遏制探险者的侥幸心理。而风险意识淡薄则是导致事故频发的主因。分析以往多起案例不难看出,有人将“突破禁区”视为“勇敢”,有人认为风险提示是夸大其词,还有人对地形地貌、天气变化、自救技能一知半解就盲目上路等,最终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何才能“化险为夷”,让野外探险始终走在安全的轨道上?首先,要以法规为“硬支撑”,让管理有章可循。借鉴深圳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出台户外探险专项管理办法,明确探险行为的“禁区”,细化处罚标准。对擅闯未开放区域、违规登无人岛等行为,设定罚款、信用惩戒等措施,让“不可为”有明确界定,让“违规成本”匹配风险代价。同时,建立“探险备案制度”,要求高风险区域探险团队提前报备,从源头降低风险的发生。
其次,利用宣传教育“软引导”,让安全深入人心。安全防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一方面,整合文旅、公安、气象、海事等多部门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的科普平台;另一方面,联合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入门级探险培训”等,提升探险爱好者的安全意识与能力,让他们从“被动救援”转为“主动预防”。比如,制作短视频讲解地形山势、潮汐规律、自救技巧等知识,在景区、社区、学校等区域开展安全宣讲,用本地救援案例进行“沉浸式”教育,让“敬畏自然、遵守规则”成为探险者的共识。
山海之美,要在安全中欣赏;探险热情,要在规则内释放。守住底线,才能尽情领略山海风光,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公共资源的守护。(鞠培霞)
责任编辑:王逸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