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微凉,重庆市大渡口区大滨路绿道旁,64岁的王大爷正沿着长江边的生态绿道慢跑。
“以前岸边全是杂草乱石。”王大爷指着眼前的绿道说,“现在好了,道路平整,景色还美,每天来这锻炼,整个人都神清气爽!”
放眼望去,一条红蓝相间的彩色步道沿江蜿蜒,两侧蓝花楹、五色梅等植物随风摇曳,不时还有骑行者经过。
作为山城绿道网络的重要一环,大滨路绿道的蜕变,是重庆绿道建设的生动写照。像这样的山城绿道,重庆已建成530公里。它们如一条条绿色珠链,将公园绿地、滨水空间、人文景观等有机串联,逐步构建起“连通生态、连通文化、连通生活”的全域绿脉网络。
绿色蜕变,不只发生在江畔步道,更藏在街巷角落的“微更新”里。大滨路绿道20多公里外的高新区西永街道永兴社区,原来蚊虫滋生的老旧小区闲置地块,如今成为居民们拍手称赞的口袋公园。
尽管占地面积不大,但公园里健身设施、休闲座椅、环形跑道等一应俱全。“原来没地方运动,现在一下楼,就能打八段锦,累了还能跟邻居们坐着聊聊天。”正在锻炼的邱大姐竖起了大拇指。
通过“见缝插绿、留白增绿”等方式,重庆把城市边角地转化为市民家门口的“绿色客厅”。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368个口袋公园,市民“推门见绿、移步入园、转角遇美”的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我们推进城市绿化,不仅是为了增绿,更是让绿色空间变得可观、可感、可亲近,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增绿添园”“增花添彩”等专项行动,重庆持续拓展绿色空间,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构建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城市公园体系,实现生态效益与人居品质和谐统一。
每到周末,渝中区的珊瑚公园总是热闹非凡。开放草坪上,孩子们追逐风筝、奔跑嬉戏,几处野餐垫上传来欢声笑语;不远处,还有几个年轻人抱着吉他,轻声弹唱。
“公园不再只是看风景的地方,它兼具休闲、社交、文化等多种功能,成了人人能参与、能体验的共享乐园。”渝中区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怡笑着说,自开放共享以来,珊瑚公园已举办非遗集市、文艺演出、自然观鸟等各类活动超百场。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还专门增设休闲驿站,配备自助贩卖机、共享充电设备、免费直饮温水及休息桌椅,一站式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如今,重庆235座城市公园、356处共享点位向市民开放,涵盖草坪露营、运动健身、文化展演、技能培训等多样化功能,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市民都能参与其中,在传承城市文化、涵养市民精神的同时,切实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18 版)
本报记者 刘新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