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在重庆举行,来自埃及、英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交流。
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以《长江文明与尼罗河文明:文明文化与旅游交流的现状与未来》为题进行分享。萨维·萨维·艾哈迈德表示,他曾多次到访中国,实地走访青海、重庆、四川、上海等长江流域的诸多城市,深刻感受到中埃两国在自然、文化、旅游和科学遗址方面的相似之处。他指出,尼罗河与长江都在构建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都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摇篮,两大河流沿岸居民的人文精神在某些基于宽容、慷慨、好客和合作的风俗和传统上也是一致的。他特别提到,与长江沿线城市的朋友们交流时,就深切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与此同时,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强调,长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因地理位置、气候等不同,塑造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差异,他希望未来通过两个文明之间的经验交流,可以增进中埃两国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以《大河文明互学共鉴——文化与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为题进行交流发言。马格努斯·维德尔认为,虽然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长江从未汇流,但中外学者们可以通过携手合作,创造一场学术与文化的交汇。通过搭建沟通桥梁,古老的河流文明不再只是孤立的奇迹,而将成为人类创造力互相激荡的源泉。
“文化如同河流一般流动不息。”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以亚马孙河为例介绍说,亚马孙河不仅是运输的通道,更是思想与交流的桥梁,以及游客探索当地文化的窗口。如今的亚马孙河文明正在探索一种尊重土地及生活方式的地方旅游,要保护和弘扬这一活态遗产,我们应该赋能本地社区及其项目,鼓励促进地方旅游发展的创新举措,推进尊重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旅游。“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河流始终作为文化的走廊延续下去。”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影响以及在塑造社会中的作用一直被低估,应当引起重视。”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表示,巴基斯坦和中国的组织、机构和学者可以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展开合作,借此加强两国的历史联系。“我们需要中国考古学会、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帮助、合作与支持,共同开展对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记录和发掘工作。”同时,穆罕默德·哈米德指出,互相分享知识、交流经验,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两国双边关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