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门的城市版图中,民主街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它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史书,见证了荆门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民主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唐朝时,荆门古城北辰门外设有荆山驿,作为交通与信息传递的重要枢纽,这里为旅人提供休憩之所,荆山驿所在区域便是民主街的雏形。南宋时期,它被称为北关街,是荆门古城不可或缺的部分。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民主街历经风雨,在朝代更替中多次遭受破坏。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北关街的建筑得以恢复重建,并向北延伸,总长达到三里多,故而又被称作“三里街” ,成为连通襄荆古道的要道,一时间百姓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时光来到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武汉失守,荆门成为五战区襄河防线的要冲。中共荆当远中心县委书记曾志、荆门县委书记郑速燕等,以“军民合作,恢复工商,繁荣市场,方便军民”为宗旨,在此办起了军民合作饭店。这里不仅为抗日军民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实际上更是中共荆当远中心县委的机关驻地与活动基地,掩护了党的组织和活动,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三里街进行全面重修,将其更名为民主街,寓意人民当家作主。此后,民主街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荆门工业大发展,工人文化宫、金龙泉啤酒厂在此落地生根,100多家商铺纷纷云集于此。民主街成为了荆门城最繁华的地带,商品种类繁多,价格实惠,无论是衣物鞋袜,还是生活所需,在这里都能一站式购齐。对于老一辈荆门人而言,民主街是他们青春岁月的坐标,是物质尚不丰裕的年代里,最真切的城市记忆,承载着无数人的独家记忆与烟火气息 。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民主街逐渐显露出与现代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为了让这条老街重焕生机,荆门启动了民主街改造工程。此次改造秉持着“老荆门记忆,新都市客厅”的规划理念,邀请央美、川美专家多轮论证,历经半载研究论证,探索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清晰路径 。

在改造过程中,建设者们采用“绣花功夫”,对承载历史记忆的青石板路进行编号、保护性迁移、储存,地下室施工完成后按原顺序、原工艺恢复修整,路面拓宽至6米左右,新增部分也选用新青石板铺就,总长约300米,延伸至文化宫。工人文化宫与荆门啤酒厂旧址等珍贵保留建筑,遵循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按照原材料、原样式、原工艺严格还原原有建筑风貌和集体记忆元素。新建筑与仿古建筑融入本土民居特征,如减小门簪尺度、墙面设置气窗,增设马头墙,强化原有“鱼骨排列”的肌理格局,织补建筑采用旧青砖、旧门窗、旧瓦片复原,让历史气息在砖瓦间流淌 。
如今,改造后的民主街已然成为荆门的新地标。漫步其中,既能触摸军民合作饭店的原址砖墙,追忆峥嵘的抗战岁月;也能在荆门啤酒厂旧址里品一杯时光酿就的醇香,在啤酒博览馆追溯荆门与啤酒的恢宏情缘;还能在北门大戏楼听一曲荆楚古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新增设的东宝区民政局结婚登记点,为街区增添了浪漫气息。麦当劳、华为、小米、瑞幸等品牌相继入驻,与矮子馅饼、荆派面塑、荆襄古道酒坊等本土老字号相互交融,涵盖餐饮美食、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

从古老的荆山驿到繁华的商业街,从历经战火的红色据点到承载现代生活的都市客厅,民主街的前世今生,是荆门城市发展的生动写照。它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活力,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着独特的光彩,成为荆门人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