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再年,丹阳文化局原副局长
赤山湖
1940年6月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3营在句容赤山脚下成功伏击日军,创下了毙伤日军吉田中队130余人,俘虏2人,缴获92式步兵炮1门,机枪2挺,掷弹筒2个,步枪60余支的辉煌战绩。赤山战斗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提振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并引领人们聚焦赤山。
在我国,江苏、辽宁和山东三个省份都有赤山,但以江苏省镇江市句容的赤山最为有名。句容赤山,位于句容西南部,距离句容城区约15公里,高有288.9米,面积达42平方公里。它是由300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红色砂岩山脉,可以说句容赤山不仅是自然的杰作,也是地质历史的重要见证。
宋《景定建康志﹒山川》载,“地志云:汉丹阳县北有赭山,其山丹赤,故因以名郡。”《寰宇记》云:“本名赤山。唐天宝中改为绛岩,一名赭山,一名丹山。丹阳之义出此。”可见,汉代丹阳郡的“丹阳”得名于其地理位置。丹阳郡因位于句容赤山的南侧,即山南为阳,所以得名丹阳。句容赤山的重要地理特征,对丹阳郡名的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丹阳郡名称的直接来源之一,还承载了人们的文化记忆和地域认同。
1、入载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赤山湖
赤山湖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还要为社会的其他方面提供物质基础。孙吴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有赖于水利建设。孙吴政权重视对水资源的农业利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水利工程以镇江地区、太湖流域、安徽沿江一带居多。” “南北朝对峙时期,南京成了建都之地,长江中下游堤圩塘堰继续发展,以句容的赤山湖规模最大。”句容赤山湖三面皆岗地,惟西北一面地势平坦,两侧山崖对峙,名赤山。赤乌二年(239年)孙吴政权在这里筑堤蓄山溪之水成湖。 赤山湖是因山得名。
历史上,赤山曾数次易名,赤山湖则随之变更湖名,于是赤山湖继赤山塘后,又名绛岩湖、赭湖、丹湖,最终在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定名赤山湖。赤山湖主要用于蓄水灌溉,又具防洪之功能,减轻了京都及秦淮河下游地区的水患压力。它的历史地位和灌溉效益,堪比芍陂、鉴湖水利工程。赤山湖规模宏大,最盛时周围百二十里被认为是秦淮河上游唯一的天然湖泊,成为秦淮河的源头之一,溉民田万顷。句容赤山湖虽是人工开凿,因其拥有丰富的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它融合了人工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往往又常被称作天然湖泊,这一秦淮河流域中唯一的湖泊,被誉为“秦淮第一湖”。赤山湖还孕育了灿烂的湖熟文化。
赤山湖铜钺景观雕塑
1975年,赤山湖疏浚工程工地出土了一件属湖熟文化时期的铜钺,这件象征王权和军事指挥权的青铜礼器,佐证了赤山湖地区曾是湖熟文化的中心地区,赋予了赤山湖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孙吴重视农业,“民丁无士庶,皆保塘役” “富室承陂之家,处处而是”,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水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赤山湖就是重要的蓄水湖泊,为周边万顷农田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是入载《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的著名水利工程。
2、赤山湖的历史功绩
赤山湖
赤山湖与吴赤乌八年(245年)开凿的爬山运河破岗渎相邻,两者间有水道相连,功能上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古代吴地复杂而精密的水利系统,连接了太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水系联通,地理特征显著、历史背景深厚,开凿动因明确以及文化影响广泛的秦(淮河)太(湖)运渎文化。便利的水运交通,避免了长江风险,加强了首都与三吴以及东南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资流通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赤山湖地区长期以来有设立水文化标志的传统。宋 《景定建康志》载:石迈《古迹编》曰:“赤山湖在上元,句容两县之间,溉田二十四垾。南去百步,有磐石,以为水疏闭之节。”这在1700多年前“以为水疏闭之节”的磐石,是江苏省内已知的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宋 《景定建康志﹒山水志》载,“又据十将丁筹状,芦废亭北边去岸约二百来步,有一磐石,东西阔四尺七寸,南北阔三尺五寸,石面去水面一尺六寸五分,即是五尺之则。并有察柱,仰下县便于石上磨刮,更刻字记。”宋“庆历三年二月十八日。
叶龙图知建康府日,于古来旧湫处,置大石柱一条,将湖心磐石水则刻于柱上,永定为则。”磐石水则乃至石柱水则,均用于观察记录湖水水位的涨落,指导调节湖水流量,决定蓄泄事宜,合理调配湖水资源,减少洪涝和干旱,以保证赤山湖所具的灌溉、防洪、航运等多种功能及周边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给,在水文领域作出了显著贡献。
为了确保赤山湖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代地方政府还制定了《赤山湖湖条》 。所谓《湖条》 ,是指古代关于湖泊管理和利用的条例。《赤山湖湖条》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确定赤山湖的地理边界明确保护管理的范围,设立固定的水位标记,按保持水深五尺的规定调节赤山湖蓄水量,还制定了灌溉用水的分配原则和方法,确保了赤山湖的合理利用和周边居民的安全,同时注重生态保护。还建立湖长制度,具体负责赤山湖的管理,禁止围垦以及湖堤的建筑和修缮工作。赤山湖湖条是我国古代湖管条例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水则”和“湖条”为后世的水文观测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在中国古代水利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3、镇江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赤山湖
赤山湖,其源发于山,东南远受句邑茅山、浮山、虬山、甲山、瓦屋山诸山之水,东北又受仑山、五棋山、亭山、华山、胄山之水,两源总来水面积806.13平方公里汇合于湖,下注秦淮河入江。赤山湖吴人创之,梁人通之,历代屡经荒废和兴修,以唐宋时代的水利开发最为深广。唐代,赤山湖是太湖周围溉田最多的蓄水工程。周回达百二十华里,设置斗门控制水量,供给上元、句容两县九个乡10000余顷农田的灌溉用水。
其时赤山湖区域鱼稻之盛堪称鱼米之乡。宋代以后,由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导致降雨量减少,河流流量下降,进而影响了赤山湖的水量减少。加之,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活动的增加,导致赤山湖储水被大量抽取用于灌溉和饮用;外来客民以垦山为事,山体植被损害甚巨,山水裹挟泥土入湖,造成湖体淤垫;围水造田日剧,据清《赤山湖志》载,“农家往往就古潴水泽规为阡陌……与水争地而贻他日之水患。”赤山湖湖面衰减,造成“群山之水湖不足容下注秦淮”。至明代,赤山湖周长缩至六七十里,清代,赤山湖已大半围垦成田,虽屡禁垦,终不能制止。原半属句容半属上元的赤山湖,《赤山湖志》云,“今杜桂、湖熟以东皆全为田,皆上元昔日之湖,今日全无、今存者惟句容半面耳。”自此,改称“句容赤山湖”名副其实。
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开始,贯彻“以蓄为主”结合赤山湖地区易旱、易涝的特点。采取灌溉与排涝相结合、防洪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整治。
五十年代初,加固堤防,整修涵闸,消除险工隐患。1957年,通过大规模的切滩培堤工程,使堤顶高程由11米增至13米,顶宽3米,完成土方48.16万立方米。使赤山湖的防洪和滞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保护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兼顾防洪和农业灌溉的前提下,赤山湖大湖面及周边滩地被开发成规模化渔场,大湖面不复存在,仅存外围环河2.3平方公里的行洪道,导致赤山湖的蓄滞洪功能严重退化,人水争地的教训十分惨痛。
为防护赤山湖这一宝贵的湿地资源,恢复赤山湖生态环境,2007年11月,句容市政府开始编制《赤山湖退渔还湖防洪综合治理工程规划》,规划凸显赤山湖在整个秦淮河流域中防洪的重要地位,规划对赤山湖内湖通过分期建设,彻底解决赤山湖围湖养鱼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防洪压力的问题。总投资5.95亿元。2007年11月,句容市政府成立派出机构,正科级事业单位“句容市赤山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赤山湖及周边地区的管理、保护、规划、开发建设等工作。当年,赤山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就解除了6000亩渔场承包合同,关停搬迁6家化工污染企业,还关闭了4家红砂宕口,以切断污染源来确保赤山湖健康大水面的重生。
2010年2月,江苏省林业局发文同意建立句容赤山湖省级湿地公园。同年3月16日,赤山湖管理委员会启动了赤山湖基础设施建设和退渔还湖、退田还湿生态修复工程。原有的鱼塘和部分农田被彻底改造,恢复了近2万亩的大水面,并对湿地,水系进行合理疏导,使原本破碎的湿地系统逐步恢复为“湖面广阔、河流环绕、滩涂交织、岛屿点缀的一体化生态格局。”湿地植被重建,覆盖面提升,极大地改善了赤山湖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迅速恢复,在景观效果增强的同时,也为湿地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面对新格局,2013年7月1日,句容赤山湖风景区管委会通过当地的一家网站发布公告,拟改“赤山湖”名为“秦淮湖”,借此回归秦淮文化,联动南京融入全国旅游市场,有利于赤山湖地区在新的背景下,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岂料。此公告一出,却引发了一场网上“地震”,在激烈的争论中,赞成更名的网友称是“脱胎换骨”,反对者则说是“更改历史”,因为“赤山湖是句容的符号,不能改。”经过网友投票调查发现,改名提议遭到大多数网民的反对。最终,改名计划未见实施。
2013年12月,国家林业局同意句容赤山湖湿地公园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试点建设期间,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句容市赤山湖风景区管委会,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引进南京丰盛集团参与句容赤山湖湿地公园建设,实施了三岔湖退渔还湖、滨湖带修复、环湖清淤及边坡修复等多项保护修复工程,有效地恢复了湿地的生态环境。2017年3月,句容赤山湖湿地公园获得江苏省林业局初审验收通过,同年6月,国家湿地公园验收专家组对赤山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赤山湖可以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样板。
于是,国家林业局同意句容赤山湖湿地公园转正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这是镇江市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无独有偶,好事成双,2018年,赤山湖从2014年的省级水利风景区晋升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也是继“金山湖水利风景区”之后的镇江的第二个国家水利风景区。
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具备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功能。公园总面积有13平方公里,湿地覆盖率达到了89.27%,赤山湖有五荡(白水、青草、田鸡、上荡、下荡)屯水,三坝(道士坝、蟹子坝、王家坝)蓄水,九河(南、中、北、西河、句容河及四处山水河)进水,这种结构在防洪和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有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公园内的水质、气象、空气质量、动植物状态的实时自动监测,为湿地保护资源,提供技术支撑。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使内湖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水平。在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做出了显著贡献。现今赤山湖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已达到208种,涵盖了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和青头潜鸭等多种“国宝”级鸟类。每年冬季有数以万计的迁徙候鸟在赤山湖过冬,连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的苍鹭也选择在赤山湖长期栖息。赤山湖成了秦淮河流域的“鸟儿天堂”。
赤山湖及周边保护区域内记录到野生动植物超过千种。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组织候鸟观察、植物游学等自然观察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023年12月,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为首批“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成为集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于一体的示范湿地公园。具备以上种种优势,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认定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样板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
赤山湖是古代低丘岗区蓄水工程具调洪和灌溉双重功能的杰出代表,在历史、设计、管理、生态保护、文化价值和政府支持诸多方面均已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被列为省水利厅唯一的申报计划,被句容市委市政府确定为重点工作,2024年5月召开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加快赤山湖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节奏,全力推进工作进度确保申报成功。2025年9月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溉委员会第76届执行理事会会议上,我国江苏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江苏赤山湖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的赤山湖见证了古代灌溉技术的智慧与辉煌,记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历程,而今又开启赤山湖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新征程。
赤山湖,令人心驰神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