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的大幕即将于8月21日在太原拉开,吕梁文化的身影正带着三晋大地的厚重与活力,跃入大众视野。这场汇聚全省文化精华的盛会,不仅是展示山西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舞台,更是吕梁红色基因、非遗瑰宝、黄河文脉绽放新姿的绝佳契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今天,吕梁正以多元探索让古老文化“活”起来,让特色品牌“亮”起来,值得我们共同聚焦与期待。
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让信仰的力量直抵人心。吕梁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革命热血,晋绥边区的烽火、红军东征的足迹,构成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但红色文化从不是故纸堆里的记忆,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参与的“活教材”。如今,蔡家崖革命纪念馆用全息投影重现历史场景,让参观者“穿越”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红色主题剧本杀、沉浸式情景剧走进景区,让年轻人在互动中读懂初心;“红色研学+乡村体验”线路的打造,更让革命老区的故事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同频共振。这种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体验”的转变,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
非遗技艺的破圈之路,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中阳剪纸的镂空艺术里藏着黄土高原的灵气,孝义皮影的光影变幻中演着千年故事,临县道情的唱腔里飘着黄河岸边的风情——这些非遗瑰宝曾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如今却在创新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非遗工坊里,老艺人带徒弟传承手艺,设计师们则将传统图案融入现代服饰、文创产品;景区里,游客可以亲手学剪纸、体验皮影表演,让“看非遗”变成“玩非遗”;电商平台上,非遗产品成了热销“网红”,让老手艺对接上了大市场。文水刀刻葫芦从农家小院走向艺术展会,正是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注脚。当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遇,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生活的时尚。
黄河文化的融合发展,让母亲河的故事更动人。吕梁296公里的黄河岸线,串起了碛口古镇的商贾传奇、石楼奇湾的自然奇观、军渡渡口的历史回响。过去,这些文化资源如同散落的珍珠,如今正被“串珠成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沿线景区,让“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成为现实;古镇里,老窑洞改造成特色民宿,晋商文化与现代旅游碰撞出新火花;黄河岸边的民俗节上,打糍粑、唱民歌、赛龙舟,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黄河人家”的生活气息。从“单点打卡”到“全域体验”,从“观光游”到“深度游”,吕梁的黄河文化正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更多人读懂黄河故事里的吕梁篇章。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文化的影响力在于传播。第七届山西文博会为吕梁文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秀场”,但更重要的是,这场盛会背后,是吕梁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坚守根与魂,又勇于破与立。当红色文化可感可及,非遗技艺触手可及,黄河故事入脑入心,吕梁文化的品牌必将更加闪亮。
让我们期待在文博会的舞台上,吕梁文化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更期待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吕梁人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滋养下,生长出无限可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