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1400米到5900米的海拔高差造就了独特的地貌,雪山草甸、冰川湖泊、原始森林等各种元素共融,孕育了“全国最大红叶观赏地”米亚罗、“西川第一汤”古尔沟、“山水世界”毕棚沟、“东方阿尔卑斯”孟屯河谷等一大批高品质景观,全县有1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四十八条沟、沟沟都是景”,是生态观光、康养度假、运动休闲的胜地。#四川#
历史沿革
理县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前,已有古人繁衍生息在杂谷脑河畔。先秦为梁州之域,秦属湔氐道,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桃坪乡古城村设置广柔县(属汶山郡),是为建县之始。隋文帝开皇四年(585年)置薛城戌,六年(587年)置金川县,仁寿元年(601年)改为通化县。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置维州和薛城县。其后在县域内设维州、保州、奉州、霸州等,并陆续设小封县、通化县、盐溪县、定廉县、云山县、安居县、牙利县、保宁县等。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置保县。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设杂谷厅。将原杂谷土司辖地设立杂谷脑、甘堡、上孟、下孟、九子屯玑“五屯”,每屯设为屯总土守备,下置总旗土千总、大旗土把总、小旗土外委共112名官员。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杂谷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所辖有“五屯”“四土”、“三番”、“六里”、“九枯”“十寨”。民国初期,改厅为县,称理番县,民国35年(1946年)去“番”字称理县。1950年1月1日,理县和平解放。
1950年2月,理县隶属川西行政公署茂县专员公署。次年10月,县城从薛城较场村迁往杂谷脑镇老街。1953年3月,茂县专区改为四川省藏族自治区,理县属之。1955年11月,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改为阿坝藏族自治州,仍属之。1958年,国务院第七十六次全体会议决定撤销茂县、汶川县,设立茂汶羌族自治县。自治县包括原茂县、汶川县以及理县的龙溪、桃坪、通化、薛城、上孟、下孟、蒲溪等地。12月,杂谷脑区、米亚罗区也划归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复置理县,以原理县并入茂汶羌族自治县的地区为理县行政区域。1987年7月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属之。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1日,理县“川、康、甘、青边区民族自救联军”在威州宣布起义,理县和平解放。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七九师五三七团团长兰伯庄率领部队到达理县县城——薛城,受到各族人民群众欢迎。2月16日,理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同时,宣布成立三个区。第一区薛城,辖薛城乡、上孟乡、下孟乡、甘堡乡;第二区威州,辖威州乡、克枯乡、龙溪乡、桃坪乡、通化乡;第三区兴隆,辖兴隆乡、来苏乡。
1951年9月5日川西人民行政公署(51)字第216号命令“决定将理县所属之威州、克枯两乡划归汶川,原威州之区公所移至通化”。同时,奉茂县专员公署命令“决定将上来苏、下来苏划为理县第二区”,将新番、旧番、三齐番划归茂县,“四土”、三壤口、安曲等地由茂县专署直接管辖。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由薛城迁至杂谷脑。县人民政府于10月4日以民政字第413号文将全县行政区划变更为:第一区设杂谷脑,辖兴隆乡、甘堡乡。第二区暂设丘地,辖上来苏乡、下来苏乡。第三区设薛城,辖薛城乡、上孟乡、下孟乡。第四区设通化,辖通化乡、桃坪乡、龙溪乡。
1952年建立杂谷脑镇,属杂谷脑区直辖。1954年将上来苏、下来苏合建为米亚罗区,下来苏划分为夹壁乡、沙坝乡,上来苏改为米亚罗乡,将兴隆乡所辖的四保和五保的一部分划出成立朴头乡。1955年从甘堡乡属的蒲溪五寨划出成立蒲溪乡,属薛城区直辖。1955年建立米亚罗镇,属米亚罗区辖。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乡)社合一”,改乡为公社,公社下属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1958年4月2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76次会议决定“设立茂汶羌族自治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包括原茂县、汶川两县的全部和理县的部分地区。”理县的通化区(龙溪、桃坪、通化)和薛城区(薛城、上孟、下孟、蒲溪)划归茂汶羌族自治县管辖。8月1日,理县治地由杂谷脑迁至刷经寺。
1959年4月,理县治地由刷经寺迁到哈拉玛(今红原县邛溪镇)。
1960年5月19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第20次行政会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设置红原县,撤销理县,将杂谷脑区(甘堡、朴头、农家乐公社、杂谷脑镇)和米亚罗区(沙坝、夹壁、米亚罗公社、米亚罗镇)划归茂汶羌族自治县管辖,理县建置撤销。
1963年2月23日,国务院第126次全体会议决定,恢复理县。4月4日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63)治民字第56号通知恢复理县建置,将通化区的龙溪、桃坪、通化,薛城区的薛城、沙金(1962年茂汶羌族自治县将薛城公社的沙金、九子、列列、水塘、塔子、甲米等六个大队成立沙金公社)、上孟、下孟、蒲溪,杂谷脑区的甘堡、农家乐、朴头、杂谷脑镇,米亚罗区的沙坝、夹壁、米亚罗镇共13个人民公社、2个镇划归恢复后的理县管辖。县治所驻杂谷脑新街(旧名大较场)。同年7月3日阿坝州人委(63)治民政字第133号通知,恢复通化、桃坪、龙溪、薛城、沙金、蒲溪6个公社为羌族人民公社。阿坝州人委(63)治民政字第134号通知,将理县龙溪乡划归汶川管辖。1964年撤销沙金公社建置,将沙金公社的九子、列列、薛城公社的三寨、通化公社的木卡共4个大队成立木卡公社。将沙金、水塘、塔子、甲米4个大队划归薛城公社。
1983年8月实行政社分开,将人民公社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设村民委员会,村以下根据村民居住情况设立村民小组,镇下设立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下设居民小组。
1984年撤销米亚罗乡,与米亚罗镇合并,实行镇管村。
1990年全县行政建置为2个镇、12个乡、82个村民委员会,198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8个居民小组。
1991年,辖两镇12乡,有居委会4个,村委会82个、村民小组203个。
1992年9月,根据中央、省、州文件精神,按照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经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理县调整乡镇建制的批复》下发后,1992年9月30日,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薛城、农家乐两个乡,扩大杂谷脑镇的行政区域。薛城镇人民政府驻较场村,辖原薛城乡所属行政区域,即辖较场村、沙金村、欢喜村、塔子村、甲米村、小歧村、大歧村、水塘村、南沟村、箭山村等11个村26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面积250平方公里。将原农家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杂谷脑镇管辖。扩大后的杂谷脑镇辖兴隆村、营盘村、玛瑙村、克村寨村、官田村、打色尔沟村、瓦斯村、日底寨村等8个村和两个居民委员会。其他乡镇的行政区域及建制不变,调整后理县的行政区划辖10个乡、3个镇,共设13个乡镇。
2004年,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批复,在绵阳市所属平武县羌区设置有锁江、徐塘、平南三个羌族乡。平武县的大印镇、平通镇、豆叩镇虽没能成为羌族自治地方,但三镇居民绝大部分仍属羌人,为平武县主要的羌族聚居区之一。
2005年,辖杂谷脑、米亚罗、薛城、古尔沟4镇,夹壁、朴头、甘堡、蒲溪、上孟、下孟、木卡、通化、桃坪9个乡,村委会81个、村民小组202个,居委会5个。
2016年辖杂谷脑、米亚罗、古尔沟、薛城、桃坪5镇,夹壁、朴头、甘堡、蒲溪、上孟、下孟、木卡、通化8乡,有社区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81个。
2019年12月,撤销夹壁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米亚罗镇管辖,撤销木卡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薛城镇管辖。
2023年全县辖杂谷脑、米亚罗、古尔沟、朴头、薛城、桃坪6个镇;甘堡、蒲溪、上孟、下孟、通化5个乡。设置村(居)民委员会71个(其中:村民委员会63个、居民委员会8个)。
2025年3月,理县辖6个镇、5个乡:杂谷脑镇、米亚罗镇、古尔沟镇、薛城镇、桃坪镇、朴头镇、甘堡乡、蒲溪乡、上孟乡、下孟乡、通化乡。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